近年来,从政府到社会,北海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北海日报》报道,截至目前,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在12所中小学挂牌成立非遗传习基地,各中小学在创建非遗特色课程上取得较好成果。非遗进校园不仅拓宽了非遗传承渠道,也为教育事业增添了一抹亮色。但是,大多数非遗进校园以一次性、小范围的展演活动为主,致使非遗文化未能较深地融入课堂和孩子心中。
笔者认为,只有坚持以校园为阵地这个核心,积极探索非遗融入校园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构建完善体系、编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非遗教材、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全方位立体化进行宣传等措施,深耕非遗扎根校园的多种可能,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构建完善体系,让校园成为非遗传承的靓丽舞台。非遗进校园的核心是通过对学生群体进行非遗教育,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扎根,让学生成为非遗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因此,非遗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让学生知道非遗技艺,而是应该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这就需要教育、文旅和宣传部门之间形成合力,加强协作,制定非遗进校园规划、出台政策,避免“两张皮”现象。同时,还应提高各单位重视程度,从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抓落实,进一步完善非遗进校园的保障机制。
编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非遗教材,让非遗走进更多学生视野。众所周知,许多非遗技艺来源于群众的生产生活。如何通过寓教于乐、符合教育规律的形式让学生掌握非遗技艺,笔者认为,在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时,既要立足本地实际,又要尊重非遗技艺本身,更不能偏离教育核心,认真编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非遗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非遗项目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避免非遗进校园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教育、培训,鼓励学校走进实践基地,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
打造专业师资队伍,让非遗“触手可及”。当下,不少学校在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行家里手会技艺不会教学,而专业教师会教学没有技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遗的传承和教学。因此,在开展非遗教育过程中,需要建立一支由非遗传承人、资深志愿者和专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队伍,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对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管理及教研人员的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内容的比重,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非遗传承教育的能力。同时,非遗传承人应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学习,通过提升非遗传承的内涵拓展教学成效。
推进非遗进校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方式。各部门应通力合作,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微电影、公益广告等年轻人更易接受的形式,不断加强非遗进校园的宣传力度,向学校和社会普及非遗知识,引导群众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激发师生群体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动力。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