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评
守好生物多样性,就是守护候鸟的“回家”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北海日报》最近刊发了两篇和鸟有关的报道,分别是《北海连续两年记录到同一只环志鸟》《北海鸟类爱好者拍摄到“稀客”》。前一篇说的是鸟类监测人员在北海市冯家江西侧滩涂上记录到一只戴着黄色足旗环志的灰尾漂鹬。专家经辨识足旗信息确认,该灰尾漂鹬曾于去年在该滩涂上被首次记录。后一篇说的是鸟类爱好者在拍摄鸟类时,在北海市海城区记录到一只斑姬地鸠,这是广西首次发现并记录到该鸟种。

结合这两篇报道来看,北海近年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绩便有了具象化。

北海市是我国重要的候鸟中转站,也是我国能够观测到的猛禽最多的地区。近年来,北海市通过对红树林进行造林和修复,恢复动物植物群落,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不断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为鸟类栖息、底栖生物和红树林的生长提供更多生态空间。近年来,北海市在保护候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展现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据权威数据披露,如今,北海沿岸的鸟类比2021年之前增加了数十种,且多次监测到濒危鸟类勺嘴鹬、褐翅鸦鹃、红隼、普通鵟、褐冠鹃隼、黑鸢、凤头鹰、红喉歌鸲、白胸翡翠、栗喉蜂虎等。

近年来,北海频频出现本地乃至广西范围内的“首次记录”,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在逐步上升。以前,我们常用“回家”二字来形容候鸟南迁,而这次同一只环志鸟被记录到,为候鸟“回家”添加了实质性的佐证。在北海,人们可以目睹候鸟迁徙和水鸟在滩涂边群体觅食的壮观景象,人们学会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候鸟共同分享这片美丽的家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北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护湿地和候鸟的成功实践,不仅体现了北海市党委、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也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守好了生物多样性,就是守护了候鸟的“回家”路。建设生态文明,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必须坚持不懈努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涵养保护生态、爱护生灵的生态文明新风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园就一定会成为现实。(李维维)

编辑:卫俊旭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