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评
第三方测评不能成为“灰色生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据《南方日报》报道,“买东西前看测评”如今已成为许多消费者的日常习惯。了解其他人的真实使用体验后,不少“选择困难”的消费者不再纠结,购买前后的预期落差也被“治”好了。然而,却有个别商家盯上了第三方测评拥有的话语权,意图把测评变成自家产品的广告,甚至是攻击竞争对手的武器。近日,苏州一法院就披露了一起测评公司“捧一踩一”的典型案例,最终裁定其存在虚假宣传,引发广泛关注。

点评:第三方测评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中立的“使用者视角”,确实帮助许多消费者买到了心仪的商品,也有助于维护良性的竞争秩序。如今,在社交平台上仍流传着许多“选电脑攻略”“洗地机神帖”,颇有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意味。然而随着第三方测评的市场越做越大,参与者越来越多,部分测评也有向广告转变的趋势。有博主“分享种草”,实则与商家合作“拿提成”;有博主看似“拔草避雷”,亦是充当了网络水军的角色,变相攻击抹黑竞品。相比以直接推荐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商业广告,此类手法更加隐蔽,却能在社交平台上获取较高的曝光度,帮助博主打造“权威”人设,避免人为限流。客观真实是第三方测评的“生命线”,亦是市场竞争的底线红线。以商养测、隐形拉踩,或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些越界行为将第三方测评变成了一门“灰色生意”,更可能陷入恶性竞争的循环,失掉消费者的信任。消费市场的秩序需要我们共同维护,管住“夹带私货”的手,鼓励客观高质量的测评内容,方可让消费更加舒心放心。

编辑:卫俊旭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