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村口,有一塘,不大,亩余见方而已。塘水清澈,水草蜿蜒,鱼虾悠游,清晰可见,塘于是得名清水。村因塘而名清水塘村。
塘清,虾便密密匝匝地繁衍,于是,清水塘里钓虾成了村里人的喜好。
从记事起,我就跟祖父钓虾。钓钩是自制的,祖父找来几把缝衣针,在灶火里烤一烤,轻轻压弯,再烤,再压弯,弯成虾的模样。钓线是缝衣裳的棉线,黑灰蓝绿均可。钓竿是塘边的竹子,弹性极佳。那时,地里的庄稼少施化肥,也不打农药,塘里的水干干净净的,滋养得虾丰腴又鲜美,小半天下来,祖父就能把小竹篓,装得七八分满。
农闲时,父亲喜欢在夏日午后钓虾。他钓虾用的是网篓,用一个铁丝绕成圈,再用细密的渔网织成篓,接一根长长的竹竿。网篓里放几枚剖开的河蚌当饵,竹竿往塘心平插过去,网篓半浮半沉,半袋烟工夫,竹竿拉起,网篓里的虾,活蹦乱跳。父亲挑挑拣拣,把幼小的和带了籽的虾扔回塘里,其余的,一股脑倒入竹篓。
读书后的暑假,我常常跟哥哥去钓虾。我们的钓具简单了许多,仅需几根麻绳和塑料泡沫,外加一把渔网做成“扒网”。钓饵是现成的,跳到塘里,捞一些河蚌,剖开,用麻绳拴住,系上浮漂,再一个个抛到塘里,一时间,塘里漂满了红红绿绿的浮漂。扔完浮漂后,每隔三五分钟就用“扒网”捞出浮漂。小半天能钓上一斤多,多的时候能有二三斤。拿到镇上集市卖掉,一个夏天下来,能赚上百元,平时的零花钱,买纸笔,甚至交学费,全都有了。
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到城里读书和定居。听说村里的孩子有时也“钓虾”。他们的工具更简单了,买来一瓶“捕虾灵”(捕虾药),不管春夏秋冬,向塘里一撒,大小虾们就像接到集合令,“自投罗网”了。如此这般“钓虾”,不知道他们听没听得到虾的哭泣。
现在,塘水不清了,虾也渐渐少了。去年暑假,我和儿子回老家,兴冲冲地想带他去塘边钓虾。塘里长了很多水草,水也浑浊了,钓了半天,一只也没有钓上来。钓虾,于是成了美好的回忆。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