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浦县闸口镇福禄村,生长着一棵古老的格木树。
因传统村落调查工作的缘故,我来到福禄村,第一次见到这棵传说中的格木古树。村里人带着我们几个,穿过古围城弯弯绕绕的小巷道,再攀爬一段荆棘丛生的上山路,才来到格木树下。
福禄村西靠大廉山,东面铁山港,是一座古村落。村民基本是刘姓,于清代乾隆年间迁居于此,几代人之后,人口增加,房屋广布,村落扩大。清末民初,福禄村民出于自身安危的考虑,克服重重困难,历经五载筑起了一座客家大围城。围城占地195亩,里面布置有纵横的屋舍,据说最多可供千人居住。我们要看那棵格木古树,必须穿过古围城。
那棵格木树长得确实繁盛,就像撑开的一把大伞。到了树下,我仔细打量,其躯干粗大,树皮粗糙斑驳,须三人才能合抱。往上看,枝丫粗壮,树冠浓密,阳光都不能穿透。站在古树的浓荫下,似有一股神秘的力量笼罩着,它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
古树高约24米,身躯呈Y字形,树身挂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牌”,标注保护等级为“一级”,树龄是“700年”。据我所知,合浦县有4棵一级保护树木,即福禄村的这棵格木(700年)、山口镇永安村一棵见血封喉树(512年,2021年春枯死)、廉州镇乾江村一棵榕树(500年)和曲樟乡璋嘉村一棵樟木(500年)。可见,福禄村这棵格木树极为珍贵。
历史上,合浦曾是格木的主要生长地。《廉州府志》(清康熙版)记曰:“木属:铁力、紫荆、棠梨、黄杨……”其中的“铁力”即是格木。被誉为亚洲铁木的格木,古代以粤桂两省盛产。清代《格致镜原》记载:“蛮地多山,出美材,铁栗木居多,有力者任意采之。故人家治屋以铁栗木等良材为之,方坚耳久。”在宋代时,格木叫石盐木,到了明代,格木转称铁木或者铁力木(铁犁木、铁黎木、铁栗木、铁棱木)。《广西通志》(清雍正版)里记载:“铁力木,一名石盐,一名铁棱,纹理坚久,藤、容出。”
在植物分类学上,格木属豆科,常绿乔木,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格木生长缓慢,直径年均生长量为0.5厘米。也就是说,50厘米直径的格木,需要生长100年。由于生长缓慢,而人们又喜欢采伐用在建筑上,致使格木资源逐渐枯竭。
实际上,合浦的一些古建筑就是采用格木来建筑的。如山口镇永安村的大士阁(俗称“四排楼”),即用格木建成。建于明代的大士阁,梁柱均为榫卯连接,不施一钉一铁,木质仍然光泽闪闪,坚硬无比。据说,县城里的惠爱桥,在清末重建时用的也是格木,近年重修才用坤甸木代替。可见在明清时期,合浦仍生长有不少高大的格木。
格木材质坚硬,极耐腐蚀,历来有“铁木”之称。铁之重硬,人所共知,能称为铁木者,必然是甚重、甚硬、甚强和甚耐久的木材。格木干燥后少收缩或变形,是桥梁建筑、造船、盖房子、造车辆等的特好用材。苏东坡在惠州时写的诗《西新桥》:“千年谁在者,铁柱罗浮西。独有石盐木,白蚁不敢跻。”诗中写的桥即是以格木造的。合浦靠海,人们利用格木的特性,用来造船,经久耐用。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也有记载:“粤人善操舟,下海风涛多险,其船厚重,多以铁力木为之。”
从前,福禄村不止一棵格木古树。据给我们带路的卅七哥介绍,村里的老人讲过,以前这一带有五棵巨大的格木树,遮天蔽日,是村民乘凉的好去处。因为生活拮据,村里人陆续把其中较大的四棵卖给了船家。剩下最后这棵,村里人死活不肯再卖了,要留下以庇护村庄。就是这棵古树,差点也被砍掉。卅七哥说,20世纪50年代初,为发展渔业生产,有人意欲砍伐这棵格木造渔船,村里人知道后坚决不同意。他们组成了“护树组”轮流看守,才使这棵古树得以保存下来。
卅七哥告诉我们,村中老人经常对晚辈说,“要像孝敬家中老人一样去爱护它”。一直以来,村里人从不伤害古树,连爬上去采摘种子都不被允许。2014年,“威马逊”台风把古树的一根枝丫吹断了,村里人心痛不已。不久,一位广东客商闻讯赶来,出高价把断枝买走了。
不少人听闻福禄村有一棵古老的格木树,年年开花结果,到了秋天便过来捡拾种子回去育苗,不知何故,没听说有育苗成功的。卅七哥指着南边的山坡说,每年秋风劲吹之下,格木的种子被吹到了那边,现在已经长起了一小片格木树林,有十几棵。那边也是荆棘地带,又是陡坡,少人能够进去,故它们悄然生长了起来。
卅七哥说,每年暮春时分,格木树便开花了,乳白色的花儿一串串的,如狗尾巴草。到农历八月,成熟的豆荚变成棕褐色,秋风吹起之后,豆荚裂开,种子掉下。种子不大,如指甲盖大小,黑色。他也曾捡拾一些回家育种,但不见发芽。可喜的是,自然界还有发芽生长的格木树,能够延续种群。
我给格木古树拍了一些照片,觉得它美得不行。当我要拍它的“全身照”时,却难住了,因为上山的路太陡,爬不上去。不过,能在其下给它拍一些“近照”,我也满足了。沐浴在阳光下的古树,其气度让人敬畏。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