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与《北海日报》的初次相逢,那得追溯到三十四年前。1990年秋,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回到了读小学时的母校任教。上班的第一天中午,我刚走进校门,忽然后方传来一阵自行车铃响,“老师,报纸!”我回头一瞧,只见邮递员下了自行车,撑稳车子,而后从泛旧的灰白色帆布邮包里拿出一沓报纸,热情地递给我,“麻烦老师拿回办公室,我不进去了,谢谢!”言罢,骑上绿色的二八大杠自行车便离开了。
我拿着报纸回到办公室,翻开来看,是两份《北海日报》。“我们北海也有报纸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北海日报》,一股浓郁的墨香和丰富的信息扑面而来。报纸的内容极为丰富,题材广泛,还有精美的插图,从本地的新闻资讯到国内外的大事要闻,从民生百态到文化艺术,涵盖了方方面面,犹如一座知识的宝库。我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从报纸上,除了新闻时事动态,副刊里的一篇篇优秀文章更是深深吸引着我。
自那以后,每天中午,我都会准时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报纸,阅读《北海日报》成了我教学工作之外最为重要的一部分。20世纪90年代,网络媒体尚未发展起来,除了看电视,阅读报刊乃是获取课外知识的唯一渠道。而学校订阅的《北海日报》,是我最为钟爱阅读的免费读物。那时候,我尤为喜爱报纸里的散文诗。读着那些优美的散文诗,生动细腻的情节描绘,让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获得了心灵的抚慰。我会把喜欢的文章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闲暇时再度细细品味,有时候也会工工整整地抄写在黑板上,与学生一同分享。印象最深的是,当年《北海日报》刊载过一些歌曲,尤其是赞美北海的歌曲,我如获珍宝,裁剪下来,贴到手抄本上,学着唱,然后再教学生唱。与学生一起分享读报,收获成果的感受是最为幸福的。
《北海日报》一直陪伴着我度过幸福快乐的时光,像是一位人生伴侣。伴随时代的发展,各类网络媒介纷纷诞生并不断演变,人们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各式各样的信息。然而,每天阅读《北海日报》已成为我日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作之余或茶余饭后,我总少不了与《北海日报》来一次“亲密接触”。
时间一晃三十多年过去,我与《北海日报》的感情,似一杯陈年佳酿,愈发醇厚。但一直以来,我都仅仅停留在拜读与分享的层面,从未敢萌生出投稿的念头。直至今年初,我接触到《合浦作家》公众号,陆续投了一些文章并发表,写作水平也得以提高。后来,在合浦作协陈丽虹老师和蒋兴明老师的支持下,我开始尝试向《北海日报》投稿,得到了《北海日报》潘沁主任的点评,让我的写作更具明确的方向性。7月21日,我创作了一篇散文《瓦窑记忆》投给了《北海日报》。从邮箱发送的那一刻起,我的内心憧憬又忐忑,心想:《北海日报》作为更高一级的出版单位,定然对所投的文稿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未料到,这篇文章7月24日便刊载于《北海日报》副刊上了。当我看到《瓦窑记忆》四个大字出现在副刊的右上角那一刻,我的心情着实无比激动,首次投稿便能得到编辑老师的认可,为我继续写作增添了的无尽的激情与动力。后来,我又陆续投了一些文稿,有一些被刊登在《北海日报》副刊上。我与亲朋好友分享成功的喜悦,收获了无数激励的点赞。
在阅读《北海日报》的历程中,我获取了广博的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与《北海日报》一路相伴,成功的喜悦,心灵的鞭策,谦逊的姿态,向上的动力,让我更加珍惜与《北海日报》的相依相伴。我赋予《北海日报》时间与真情,它回馈我知识与力量。时光流转,初心未改;心怀理想,努力成长;知识为伴,向阳花开!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