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引进到北海的第十年,很感谢组织和领导对我的培养,让我的工作、生活双丰收。”刚入选自治区首批医学青年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焦辛妮,回忆起这十年光阴,言语间充满感激之情。
焦辛妮是较早一批引进到北海的青年人才之一,曾连续三年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现任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委员、流行病科副科长。2015年,刚毕业的她作为引进人才,只身一人从哈尔滨来到北海,成家立业后她把东北老家的父母接了过来,从“一个人”变成“一家人”,正式在北海安家落户。
诚心引才,不以山海为远
像焦辛妮这样在北海安家落户的引进人才并不少。近年来,越来越多青年人才从各地向海而来,扎根北海,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他们为什么选择北海?
“北海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引进人才的政策很好”“这里宜居宜业,发展潜力巨大”……虽然每一位引进人才有不同的答案,但他们的回答中都包含了北海为“引育留用”有为青年所做的一系列友好举措。
近年来,我市先后实施“领航人才计划”“珠城聚才工程”“向海聚才”行动计划,2017年率先在全区开通党政青年引进人才“绿色通道”,面向世界500强高校、国内双一流高校以及符合我市急需紧缺人才岗位需求的高校招录优秀人才。每逢春秋招聘季,市委组织部便主动牵头组织用人单位远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重点高校开展专场招聘,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青年人才抛出友好的“橄榄枝”。
用心留才,近悦远来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引进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3348名,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党政青年人才干部队伍。李洋便是这支队伍的其中一员。
“北海对引进人才的重视程度、培养方式、政策支持力度非常大,在铁山港工作的几年,我感觉个人成长和提升非常明显。”铁山港区发改局副局长李洋谈及引进到北海的经历十分感慨。作为一名外地人,他刚引进到北海时,由于语言不通,生活遇到诸多困难,一时工作难以施展拳脚,幸好组织、领导、同事一路给予帮助,让他更好地适应环境,很快融入了北海发展大局。
将人才引进来后,我市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潜心育才,大力实施引育人才、成就人才、服务人才“三大行动”,通过选导师、促科研、办比赛等一系列精准培养路径,厚植新时代人才成长沃土。为每名青年人才安排2—3名导师,根据人才专业和特长明确培养方向,制定培养计划和安排工作岗位,定期进行胜任特征评估测评,递进式提升青年干部综合能力素质;组织开展党政青年人才“下马观花”调研实践活动、“我与珠城共成长”系列人才活动,推广试运营向海人才研习社,推动青年干部更好更快成长成才。
“提供事业编制、发放安家补贴、落实周转住房……北海用心用情为引进人才消除后顾之忧。”市委组织部人才科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北海以“留才”为主线,聚焦人才关注的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服务、住房保障等需求,创新出台一系列优待政策,为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保障服务,让人才来到北海即可舒心生活、安心工作,自愿留在北海生根发芽。
据统计,全市累计兑现人才安家补贴约1.2亿元,落实人才周转住房超1400套。随着北海人才政策“含金量”的不断提升,区内外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全球最大的覆铜板生产企业香港建滔落户北海被写入今年的北海市政府工作报告,让我备受鼓舞,充满干劲。”李洋看到自己参与的项目受到关注,倍感振奋。按照原有设计布局,投资百亿的建滔项目落地北海所需征地搬迁资金非常多。李洋在项目落地过程中,牵头负责项目安评调整工作,多次奔赴南宁、北京等地咨询汇报,最终在市应急局的大力支持下,安评调整顺利通过自治区应急厅评审并取得批复,大幅降低了征地搬迁成本。在北海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涌现了一批像李洋这样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年轻身影,他们具备理想信念、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奋斗精神,与北海同呼吸、共成长,逐渐成为这座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力军。
“让北海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北海更有为。”作为广西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试点,北海以引才的慧眼、育才的良方、留才的用心、用才的胆识,广聚天下英才共同推动品质北海魅力北海建设。这场友好北海与有为青年的双向奔赴,成就了人才与城市的双向赋能,一座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正渐行渐近。
全媒体记者: 劳国娇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市融媒体中心享有版权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须取得书面授权。对侵权行为,本中心将采取维权措施。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
法律顾问:广西海望律师事务所
吴松周 简家艳 李仕伟 0779-320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