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动静之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俞州兄又去薄雾初冥的郊野晨练去了,空余形单影只的一方小室,如苍茫湖海中无所托寄的一叶扁舟。尽管寻常的粗木书架在氤氲的杳寂中显得晦暗不明,但薄纱一隅,靠窗清净的桌案上,那盏鹤形仿古铜灯下,昨晚夜读时打开的书卷却能清晰可见。那是一本仿古线装的书,红的书脊,蓝色书腰,带着几行用粗笔标注的晨气未醒的蝇头小字:“翁玉泉约游南顶,出永定门约七八里,水边桥畔,游人嬉戏,殊有野趣。”他抄的是晚清诗人兼书画大家何绍基先生的《种竹日记》。案头空矿泉水瓶里,插着昨天俞州兄晨练时,在湖边采摘的那枝让他产生“简直把野趣如数搬回家,书香草香互相共存”感觉的文弱的小葫芦。虽然没有了岸边的“水气含微冷”,但枝头那松散成扇面的银白色芦花依然做着“棹破秋湖烟”的梦。

俞州兄嗜书,如夏茗者爱茶,冬饮者贪酒。偶得心仪已久之书,便兴奋得手舞足蹈。他2018年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蹚过门前那条河》中有《休假,不远行》一文,其中有句:“何绍基先生的《种竹日记》跟我颇有缘,多年前在吴先生家看此书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既是一本有趣有文采的日记,又是一本精彩的书法法帖,其价值犹如孙过庭的《书谱》,文与字俱美。当时跟吴先生商量,以高价收藏之,不得。后来2009年在北京参加‘八桂书风’晋京展开幕式,随后到琉璃厂逛中国书店,偶遇此书,以原价购得,兴奋不已,当时就用水性笔在书的扉页做了详细记录。”

与俞州兄相识在鲁迅文学院民族作家培训班上。那时正是北京初春四月,乍暖还寒。街巷间的迎春虽已盛开,古院里的玉兰也隔墙可望,但天气早晚还含有丝丝凉意,河角阴暗处深冬积存的坚冰依然尚未融化。从全国各地赶来文学院报到的学员们,领了房卡,安置好行李,晚饭后,大家换上适应季节的毛衣,聚在鲁迅塑像前的大厅里南腔北调地寒暄。当大家捧着热茶消解路途的疲倦和向晚寒意时,俞州兄却在薄暮将息时,着一身蓝色带白条的运动背心短裤,随着旋转的玻璃门一闪,热汗淋漓地走进大厅,出现在众目睽睽之中,着实惊掉一地下巴。

俞州兄喜爱运动是众所周知的事,动辄一晨半日或几里数十里。不囿于一式:游泳、散步、慢跑、骑行、爬山、远足皆可。地点也随机而定:市井郊外、街头巷尾、游泳馆、山野溪边。有时独自一人,有时邀约三两好友,我想,独自一人最合其意。运动时,他把外衣系于腰间,到了山巅草木葱茏处喜欢站定,浑然远望之时,倏忽间进入静止状态。想必远处飞旋的鹰隼或骤起的白云苍狗,以及岁月不居都尽收眼底,然后聚于心中,凝于笔下。

静与动的互换,应是俞州兄体察生活、感悟世事的一种方式。何尝不也是能出世与入世的洒脱?

俞州兄文字里的静,是发自内心的静,没有雕饰,来自自然山水。随便走走转转,溜达一圈便有题材,写起来却大有深意。这在他的散文集《怀远时光》中得到充分体现。比如书中有一段写雨的:“躺在床上听雨,饶有韵味。大雨忽至,犹如千军万马的蹄声得得,激起尘土万丈,大雨忽停,得得马蹄声碎……雨点落在小区摩托车钢化棚上,嘎嘎地响,有金属的味道;雨点打在桂花、天竺桂、白玉兰等树叶上,噗噗地响,声音软绵绵的,有点诡异;雨落在草丛里,绵密的、细碎碎的,甚至没有声音,只有屋檐下久不久滴下一声,才知道是有雨了……”

俞州兄是我同学,亦是挚友,我熟悉他的人,更熟悉他的文章。他的文字天然去雕饰,如深谷幽兰,暗香浮动,不在读而在品,意蕴不在纸背,而在山水之间。


编辑:庞华坚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市融媒体中心享有版权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须取得书面授权。对侵权行为,本中心将采取维权措施。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

法律顾问:广西海望律师事务所

吴松周 简家艳 李仕伟 0779-320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