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廖子可 北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主持人:牟 熹 北海市生态环境局政策法规宣教科副科长
北海市生态环境局政策法规宣教科副科长 牟熹:
各位领导,各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的发布会。2021年,我市印发了《北海市2021年臭氧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强化臭氧生成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x)污染协同防治,推进解决制约北海空气质量改善的瓶颈问题,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为了让大家更准确、全面地了解今年我市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情况,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发布会。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在主席台就坐的同志: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廖子可同志,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生态环境科科长罗金敏同志。我是市生态环境局政策法规宣教科副科长牟熹。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同志有:各县区政府和涠洲岛管委会、园区管委会、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业务负责同志,驻市和北海市各新闻单位的记者。
今天新闻发布会议程有两项:第一项,由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廖子可同志介绍北海市2021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情况;第二项,请记者提问。
下面逐项进行:
第一项,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廖子可同志介绍北海市2021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情况,大家鼓掌欢迎。
北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廖子可: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市生态环境局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我市2021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情况。借此机会,我向关心支持环保事业的社会各界、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位莅临新闻发布会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介绍今年以来北海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以及实施以臭氧和细颗粒物协同控制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情况。
近年来,北海市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03)协同控制为主,突出抓好臭氧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0x)协同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一、今年以来环境空气质量情况及全年空气质量预测
2021年1月1日-12月20日(持续更新),北海市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6%,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76,PM2.5、PM10、臭氧、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六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继续保持位居全区第一。据预测,2021年最后几天,我市空气质量将保持优良,将圆满完成自治区下达我市的空气质量考核目标,也就是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在95.5%以上,PM2.5浓度23微克/立方米,大大低于自治区下达的29微克/立方米的考核目标。
二、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情况
(一)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措施
2021年,北海市先后印发《北海市2021年度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实施计划》《北海市2021年臭氧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北海市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2021年北海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专项监督抽查工作方案》《北海市2021-2022年榨季秸秆禁烧专项工作方案》等专项工作方案,持续抓好以烟花爆竹禁燃限放和秸秆禁烧为重点的“春季攻坚行动”、以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为重点的“夏季攻坚行动”、以工地扬尘治理和秸秆禁烧等大气面源污染治理为重点的“秋冬季攻坚行动”,全方位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为确保我市空气质量总体保持优良、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继续位居全区第一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着力推进臭氧污染治理
近年来,受区域性等因素的影响,北海市臭氧污染天数比例逐年上升,臭氧形成的原因、机理复杂多变,国内对其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目前防控难度较大,成为制约我市提高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的瓶颈因素。为有效降低臭氧污染风险,我们坚持“本地减排”的工作思路,积极落实“源头防控、过程管理、末端严控”的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大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治理力度,从源头上减少臭氧生成前体物排放量。
一是推进工业企业挥发物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治理,加强技术帮扶指导。开展重点企业对标对表现场核查和“一厂一策”编制工作,摸清我市臭氧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源底数,完成“一厂一策”报告编制104家,污染天气绩效分级202家,指导企业提高废气治理水平,推动我市臭氧污染防治工作向差异管控、靶向治污、精准减排方向迈进。同时,深入开展燃煤和生物质锅炉、工业炉窑废气污染综合整治,抽测工业炉窑、锅炉企业废气排放22家,责令的限期整改的锅炉企业18家,将13家超标排放砖瓦企业移交执法部门依法处理。
二是加大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力度。治理范围由市区扩大到县区,2021年完成加油站抽检监测85家,位于市辖区的加油站达标率达90%以上;重点治理中石油、中石化两家“油品储运销”系统的企业,督促企业落实治理主体责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保持良好的油气回收效果并100%落实应急响应期间的应急减排措施。经过连续两年的治理,我市加油站基本做到“双落实”减排措施:即落实“对标对表”完善自检自查制度,落实污染天气应急期间错时卸油。同时,探索开展秋冬季晚8时至次日早6时实行加油优惠活动,我市“油品储运销”系统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成效稳步提升。
三是强化重点汽修企业污染治理,完成大型汽修厂喷漆房、喷涂车间检查监测13家,组织召开汽修企业挥发性有机物培训会,要求汽修企业在密闭空间内进行调漆工序,收集处理调漆、喷漆、烘干等工序VOCs废气。同时,强化餐饮业油烟污染管控,完成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周边餐饮企业油烟排放现场核查150家,督促餐饮企业安装或正常运行油烟净化装置,减少VOCs排放。
四是深挖火电、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废气减排潜力。督促火电企业保持发电机组超低排放,督促广西北港新材料有限公司完成烧结机烟气脱硝改造工程并要求尽快投入试运行,引导华润水泥(合浦)有限公司开展石灰石(窑灰)-石膏湿法脱硫超低排放改造,促进减污增效。
五是加强移动源排放治理。深入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2021年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多部门开展柴油车抽测工作,共路检柴油机动车304辆,发现超标53辆,由公安交警部门依法处理;持续深化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治理,累计完成非道路移动机械登记备案3386台,抽查抽测11个类型非道路移动机械126台。机动车排放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强。
(三)大力实施“两禁”及扬尘综合治理专项行动
一是实施秸秆禁烧“铁腕整治”专项行动。今年以来,我市保持高压态势抓牢抓实秸秆禁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召开专题会部署,压实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责任,建立秸秆禁烧联防联控机制,持续完善四级网格化秸秆露天焚烧监管体系,强化“定点、定时、定人、定责”管控制度。运用自治区卫星遥感监测、铁塔在线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等手段,加强秸秆露天焚烧监管;加大秸秆禁烧信息公开力度,印发《北海市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各县区秸秆禁烧工作的通报》11期,全市火点处理率由原来不足50%提高到93.8%(持续更新)。同时,疏堵结合,利用有利气象窗口期,组织开展有序焚烧以满足群众耕作焚烧的需要;以禁促用,加快推进重点禁烧区域秸秆综合利用,从源头上解决秸秆露天焚烧污染问题。
二是实施禁燃限放烟花爆竹专项行动。组织召开烟花爆竹禁燃禁售工作部署会,加强烟花爆竹禁燃限放管控;组织开展2021年春节期间禁燃限放烟花爆竹宣传,印发海报1.1万张,租用户外大型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宣传广告1.7万次,租用宣传车走街窜巷宣传累计行驶3600公里;开展专项整治行动30余次,出动警力693人次、执法大队网格员4202人次,制止燃放、销售烟花爆竹行为49余起,没收烟花爆竹62卷,有效保障了春节期间不发生污染天。
三是强化城市扬尘精细化管控。强化施工扬尘污染整治,重点排查治理国控站点周边3公里施工扬尘污染源;生态环境部门组建扬尘整治督办组,督促有关部门加大施工扬尘巡查治理力度;完善大气热点网格监管体系,将码头堆场扬尘污染监管纳入大气热点网格化管理监控平台,实现实时在线监控,城市扬尘治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扬尘治理成效明显。
三、下一步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紧盯北海市臭氧污染防治问题清单,加大工作力度,加快解决制约空气质量改善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重点推进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污染减排治理,开展治理效果跟踪评估;继续推进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加大燃煤锅炉、工业炉窑达标排放、移动源尾气管控以及油气回收治理监管和执法力度,最大限度实施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减排。
(二)深入实施秸秆禁烧管控,加强通报和预警,保持禁烧高压态势,继续压实各级网格禁烧管理责任,提高火点处理率,织牢基层禁烧“人防”网;增加铁塔视频监控点位、扩大智能监管范围,确保重点禁烧区监控无死角,提高“技防”能力,实现“人防+技防”同时发力。同时,推动建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打捆离田“收储运”体系,优先解决平阳镇、福成镇、廉州镇等重点禁烧区的秸秆打捆离田问题,制定相关机械化作业补贴政策,大力推广甘蔗机械化收割、甘蔗秸秆粉碎还田和综合利用,争取尽快从源头解决秸秆处置出路问题,降低秸秆焚烧污染风险。
(三)加强城市扬尘综合治理。加大施工扬尘治理力度,督促施工工地严格落实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严格考核,严格执法。加强道路扬尘治理,加大运输车辆撒漏污染城市路面的治理力度,以及停车场出入口扬尘治理力度,加强道路保洁,减少扬尘推,促进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朋友们,清新、优质的空气是北海的一张靓丽名片,是增强北海城市竞争力的资源优势。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定能深入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持北海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北海优良生态环境的“金字招牌”定会越擦越亮。
我的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北海市生态环境局政策法规宣教科副科长 牟熹:
现在进行发布会的第二项议程,请记者朋友们对我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进行提问。
记者:通过通报了解到,臭氧成为北海市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瓶颈问题,请问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有效应对?
答:从主观来看,北海市臭氧污染防治正在循序渐进推进,其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治理正在进一步加强。研究结果表明,北海市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石化企业排放量相对较大,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中有利于生成臭氧的活性组分较多,为臭氧的生成提供了充足的前体物。而且我市一氧化氮浓度较低,低氮效应明显,加剧了臭氧积累。从客观来看,北海市自然条件三面环海,光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有利于臭氧生成;同时,受上风向东南方城市区域传输和海陆风效应影响尤为明显,例如2021年北海市发生的臭氧污染天中有2天就是因为海陆风和海面输送导致。下一步,我市将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03)协同控制为主,大力推进源头替代,引导鼓励使用低挥发性原辅材料;推进石化、化工等行业VOCs综合治理,督促石化、化工企业规范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工作,指导钢铁企业加快实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稳步推进工业炉窑深度治理;按照“应收尽收”的原则提升废气收集率,推进将无组织排放转变为有组织排放进行控制;强化移动源污染管控,重点加强油气无组织排放达标监管,强化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开展船用油品整治,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和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效。
记者:刚刚提到了大气热点网格监管平台、秸秆禁烧智能监管平台,能否介绍一下这些智能监管手段在北海市大气污染防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答:“智能监管”体系平台建设是北海市利用现代大数据科技手段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的创新举措,北海市精心打造大气热点网格监管平台,将全市国控站点周边、城区敏感点、传输通道、码头船舶、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无组织排放源均纳入动态监测范围,通过大气热点网格监测平台与国控站点结合,实时掌握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情况及其水平传输方向,为及时精准掌控大气污染源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针对秸秆露天焚烧污染问题,北海市大力建设秸秆禁烧智能监管平台,今年进一步扩大智能监控范围,实现对高铁、高速、主干道、城市建成区等重点区域秸秆焚烧火点的监控,形成市、县区、乡镇及村委四级网格管理,达到“定点、定时、定人、定责”的网格化管控模式。构建智能监管体系,极大提高了北海市大气污染防治和管控水平,实现靶向溯源,精准治理,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记者:现在北海市大力宣传秸秆禁烧,请问应该如何疏堵结合,更好地解决秸秆污染问题?
答:北海市种植甘蔗面积较大,全市约有48万亩甘蔗,预计产生29万吨秸秆。而我市缺乏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欠账”多,单靠“只堵不疏”的秸秆禁烧管控无法解决露天焚烧污染根源性问题。目前,我市已进入甘蔗收割季,在综合利用没有解决的情况下,露天焚烧又开始出现反弹,而秸秆焚烧污染是影响我市空气质量的一大污染源,接下来,我市将在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查处违法焚烧行为的同时,加大以禁促用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推动尽快出台有关秸秆综合利用的措施、资金补贴政策,加快推进重点区域秸秆利用试点建设和引入秸秆收储离田作业团队,协调糖厂连片砍伐、集中收储运;鼓励利用现有秸秆禁烧网格员管理机制,引导建立秸秆“收储运”平台,打通种植户、秸杆收运、综合利用企业的联通路径。只有更好地疏堵结合,才能标本兼治,从源头上解决秸秆露天焚烧污染问题。
北海市生态环境局政策法规宣教科副科长 牟熹:
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
朋友们,刚才廖子可同志通报了我市2021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情况。我们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的总要求,推进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希望各级各部门继续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希望各新闻媒体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
同志们、朋友们,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建设空气常新、绿水长流、生态宜居的美丽新北海。
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