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海城区富丽华海御小区看到,在垃圾分类亭里,居民将有害、可回收、厨余和其它类型的垃圾分别投放进相应的垃圾桶。每个垃圾桶上配有拉环,用手拉动拉环就能打开垃圾桶盖,居民丢垃圾更加卫生方便。
据了解,2019年,我市开始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试点工作,现已确定7个街道和4个镇等11个示范片区,全市公共机构和公共场所全覆盖,同时覆盖城镇常住人口74余万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基本建成。2021—2022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季度评估中,北海在全国125个小城市排名第10名至第14名,位居全国前列。
为完善投放体系,我市投资1530多万元在建成区建设垃圾分类亭1164座,投放四分类垃圾桶3万多组、二分类果皮箱6630套,建成5个有害垃圾暂存点,引进社会资本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箱600多个。同时,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全市285所各类学校教育教系,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五进”等主题宣传活动和垃圾分类培训会等。垃圾分类区域按要求每300户配备1名督导员开展桶边督导,提高垃圾分类准确率。
完善的终端处理也是生活垃圾分类的关键。2022年,我市投资8.7亿元建设的日处理规模为14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0.87亿元建设的餐厨垃圾处理工程,均已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营。合浦华润水泥厂协同处理生活垃圾项目将于今年建成,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已经立项并开展前期工作。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