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竞争正在由资源投入的竞争转向品牌、质量的竞争,品牌建设日益成为城市竞争的重要战略。
作为改革开放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特别是在90年代以来,北海市从推进科学发展、提升城市形象高度到全面实施品牌建设行动计划,初步形成以培育、发展、评价和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品牌创建体系。近年来,北海市通过树立“海丝明珠 魅力北海”城市品牌,打造“北海特色”“北海制造”“北海文旅”“北海服务”四大品牌,是适应这一趋势要求,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抢占优势、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路径。目前,北海市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北海特色”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北海文旅”品牌建设已稳步推进、“北海制造”品牌建设逐步扩大、“北海服务”,但是与全区乃至全国许多城市都有着明显的差距,北海在国家级驰名商标数量、国家级品牌数量、省级品牌数,总体处在中下游水平。
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品牌发展水平不高。品牌经济规模小,品牌价值不突出,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超级品牌”尚未形成,达到世界知名品牌评价标准的企业仍处于空白状态。区域品牌发展滞后,有龙头无产业和有产业无龙头的问题同时存在,品牌聚集和带动效应不强,能代表产业集群发育水平的区域品牌尚未形成。
品牌结构不均衡。从分布领域来看,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很少,尤其是进行市场化开发的文化品牌更少。从产业上看,一、三产业品牌少,北海大部分品牌都集中在制造业,从引进上看,外来知名品牌落户北海的很少。
老字号品牌少或经营困难。北海大部分老字号以家庭作坊的形式一直存在,生产规模和产值较小,甚至部分老字号经营困难名存实亡,大部分老字号缺乏品牌保护意识未注册商标或被他人抢注。
对北海市品牌建设发展的建议
打造“北海特色”品牌。充分利用北海丰富的物产资源,以农、林、牧、渔等产业的特色产品为主,积极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按照“发觉一个、培育一个、成熟一个、创建一个”的原则,从南珠、大月饼、海鸭蛋、罗汉松等特色产品中选择符合申请地理标志品牌的产品;建立线上线下“特色产品”营销推广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原则,按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要求,对特色产品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形象、统一推介”,加强品牌形象设计,塑造北海特色品牌形象;建设多媒体广告宣传、线上线下营销相结合的营销体系,通过自媒体、互联网网站、短视频平台等多种平台开展宣传。
打造“北海文旅”品牌。对标世界一流滨海度假旅游区,以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中心,建设集5A级景区、运动休闲度假养生项目、高档酒店群、滨海文化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的高端度假休闲消费聚集区;发掘北海的旅游资源,创新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以“旅游+”的模式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发挥北海海丝文化发源地的优势,讲好海丝故事,打造“海丝文化名城”,宣传南珠文化、海丝文化,深入挖掘南珠文化内涵,开发南珠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将南珠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打造集文化、旅游、创意、研发、设计一体的南珠文化旅游综合体。
打造“北海制造”品牌。推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以北海经开区为主体,依托中国电子信息北海产业园、惠科电子科技产业园、三诺智慧产业园、朗科科技存储产业园等打造一批电子信息产业名园,鼓励信息技术企业总部迁址北海,形成以名企、名园为支撑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打造一批北海制造业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采用“边宣传、边推广”的模式扩大北海制造品牌的影响力。
打造“北海服务”品牌。加快“珠事易办”政务服务品牌的创建,深入贯彻国务院“放管服”政策,加快行政审批和监管流程改革,减少办事环节,优化监管流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手段提高行政效率;打造“幸福宜居”城市公共服务品牌,展现城市风采,提升城市形象和美誉度,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培育高端服务业区域品牌以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为宗旨推动物流枢纽、金融科技、跨境电商等高端服务业区域品牌发展,带动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高端服务业品牌企业和高端服务产业集聚区。
作者:北海市市场监管局 邓日旭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