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评
带观众更好地“读懂”自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据《人民日报》报道,到博物馆看场恐龙化石展,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参加生态主题亲子研学游,沉浸式体验绿水青山之美;在专业讲座上与科学家近距离接触,了解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护情况;经过短期培训,小朋友体验讲解员职业,将自己的收获传递给更多的人……当下,人们以各种鲜活的方式走进博物馆、学习知识。

点评:文物展品是博物馆的基础资源,也是对外展示的窗口,博物馆要把学术成果转化为艺术展示,让知识教育深入浅出。营造沉浸式参观体验,激发观众的“探索欲”,让展览有意义、有看头、有趣味。展览不仅要有知识文化内涵,还要激发观众的参观和探索欲望。自然博物馆陈列设计常用情景再现的方式,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教育通过其特有的“语言”“符号”“场景”来呈现知识,具有实物性、情境性、体验性、主动性、终身性等特点。持续利用专业教育资源,经过科学研究和专业化整理,通过情景式展览和多元化的研学教育,自然博物馆才能为公众提供多系列、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态教育,让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博物馆建设,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编辑:卫俊旭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