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事
今年北海4所高校共有毕业生1.3万多人 我市多措并举促就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日前,北海职业学院2024校园“双选会”顺利举行,近350家企业进场提供近1.6万个岗位,这是今年我市毕业季校园双选会之一。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随着高校毕业季如期而至,我市多部门抢抓就业攻坚期,充分利用毕业生离校前关键期,通过搭建供需平台、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指导服务等方式,与社会各界共同拓展岗位,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记者从市教育局高等教育管理服务中心了解到,2024年,我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北海职业学院等4所高等院校共有毕业生1.3万多人。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每年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而市场上的岗位数量增长相对较慢,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一些毕业生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落后等问题,希望进入大城市大企业获得高薪职位,忽视了中小城市、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的就业机会,这种观念的偏差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加剧。另外,也有不少毕业生就业“求稳”心态增强,报考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上升。

为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我市教育、人社等相关部门以及各高校想尽“招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各高校均制定了本单位202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组织培训专门的就业推荐工作人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广西高校毕业生各类主题招聘活动以及在各校召开校园“双选会”,为企业和求职毕业生双方搭建交流平台,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为我市大专以上高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求职技巧培训、就业信息推送等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和实现职业发展。

“聚焦重点群体,开展精准就业帮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告诉记者,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该校分类建立就业帮扶台账,开展“一对一”辅导,实行“经济上帮扶、信息上关注、心理上疏导”三位一体扶持措施,精准推荐匹配岗位。

“优化就业见习平台,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人社部门以及各高校积极搭建优化见习平台,努力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平台。其中,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主动对接区内以及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与多家企业共建校内外就业实习基地,推行现代(新型)学徒制、订单班、冠名班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北海职业学院则成立了11个产业学校,助推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该校与290家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书,并建立教育科研实习基地;与社区联合育人,共建大学生社区实践基地。同时依据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该校已成功开辟出桂中、桂北、环北部湾、珠三角四个中心就业带,各二级学院不断开拓出新的就业市场,为人才培养、学生就业以及职业发展保驾护航。

全媒体记者: 黄金敏

编辑:罗钊毅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