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在广西川化天禾钾肥有限责任公司的成品仓库里,一袋袋硫酸钾肥整齐码放,数辆叉车穿梭忙碌,正在装载发往四川、云南等地的钾肥。出货员吴玉莲正在仔细清点核对出库钾肥,统计填写出库单,忙而有序。
“再也不用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了,‘家门口’就近上班,一个月有4000多元工资,收入稳定,还能顾家。”吴玉莲乐呵呵地说道。因项目建设从铁山港区兴港镇下陂头村搬迁到向海社区后,吴玉莲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成了“朝八晚六”的产业工人,其爱人则用积蓄买了一辆小货车,成了项目运输工人。在外东奔西走,不如落脚“家门口”,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吴玉莲而言,眼下学校在小区、家人在身边,就业在“家门口”的日子“有活干、有钱赚、有盼头”,她很知足。
搬迁到向海社区后,年已花甲的吴美娜决定结束在外漂泊务工的日子,回乡陪伴照顾耄耋母亲。铁山港区项目多,产业工人多,社区环境越来越好,心思活络的她开起了小卖部,生意还不错。“小区生活便利,在家就可以挣钱,每个月还能领到1100元的养老金。”吴美娜坦言,如今不用为了生计四处奔波,自己和母亲晚年不愁,眼下的生活是物简、心安。
树挪死,人挪活。搬迁安置,不仅让像吴玉莲、吴美娜这样不便外出的妇女老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还让吴德华等高龄老人告别了“战天斗海”的“旧光景”。
“要是没搬出来,我可能还在种木薯,出海讨生活,辛辛苦苦,收入只够勉强维持家用。”迁入向海社区已7年的吴德华老人仍对以前的奔波生活记忆犹新。家安在向海社区兴旺路一带的吴德华,原住在兴港镇上陂头村,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每天都要走9公里路去“土里刨食”。为了维持家计,吴德华还要常常出海捕鱼。
2017年,得益于易地搬迁政策,吴德华举家搬迁到位于铁山港区行政中心的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向海社区,过够了“战天斗海”的苦日子,吴德华迎来了“休闲生活”:一分钟到学校、体育公园,两分钟到农贸市场、区政府,三分钟可上向海大道……说起搬迁后的感受,吴德华掰着指头一项一项地数着现在的幸福:“以前没钱剩,现在有养老金,住得好、穿得好、吃得好、行得好,样样好!”
如何把易地搬迁安置“后半篇文章”写进群众心坎里?近年来,铁山港区笃定“工业强区向海图强”发展战略,将易地搬迁安置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把以民为本、安居为先作为项目搬迁安置的“当头炮”,坚持民生托底、高起点定位、高品质搬迁、大手笔投入,下了一盘实现产城融合的“大棋”,配套设施完善、舒适宜居的向海社区已成为居民们的幸福港湾。
目前,该社区已规划545套宅基地,建成了“4纵4横”路网骨架,合理配建教育、医疗、养老等生活服务设施,新建铁山港区实验学校和铁山港区第七幼儿园,覆盖幼小中全学段优质教育资源,铁山港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正加快推进;筹资214.29万元建设体育公园,新建向海市场;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社区延伸,共修建完成交通道路18.68千米、铺设给水管网6406米,排水管网14356米,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20余处,致力于构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宜居又宜业的和美社区,力促3个乡镇12个行政村147户774人迁入安心居所。
就业是民心工程,解决搬迁群众就业,是检验搬迁后扶的一杆标尺。据了解,铁山港区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资源优势,以项目为引擎驱动产城融合发展,在壮大“五大主导产业集群”的同时,从强要素、抓产业、助就业、提服务、促融入等方面发力,用产业项目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务工增收致富,通过定向培训、订单式输出,建立稳定的劳务关系,形成长期固定的收入来源,帮助移民铺设就业路,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在“家门口”端稳就业“饭碗”,吃上产业“红利”。同时,发挥项目多、人气足、消费旺等特点,持续放大产业带动效应,鼓励引导搬迁群众发展特色餐饮、个体经营等第三产业;建立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促进搬迁群众实现在“家门口”自主创业、稳定增收,融入新生活。
“搬”出新生活,奔向幸福景。如今的向海社区,一排排民居井然有序,一条条休闲步道穿越绿荫,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从“移居”到“安居”,从“安居”到“乐业”,向往幸福的向海社区居民,正在新时代好政策的东风下,用勤劳与智慧创造幸福生活,大步流星迈向美好明天。
全媒体记者: 罗远燕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