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颈动脉斑块是什么?要不要治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北海市人民医院 黄国毅  

体检时发现了颈动脉斑块,我们该怎么办?需不需要治疗?生活中我们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一解答。

颈动脉斑块是怎么形成的?

绝大部分的颈动脉斑块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人类的动脉血管是有弹性的,且血管内壁是光滑的,但随着时间推移,血管内皮损伤,动脉血管内壁会出现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即形成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害不容小觑,它可致血管弹性减退,斑块增大可引起管腔狭窄,出现头晕乏力等脑供血不足表现,不稳定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狭窄或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因此尽早发现颈动脉斑块对于脑卒中的防治非常重要,尤其是不稳定斑块。

颈动脉斑块有哪些筛查方法?

颈动脉斑块筛查方法包括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和CTA等,虽然血管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但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因其具有无创、经济实惠、成像快速简便、可重复性好等优势,现已成为筛查和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首选检查手段。通过超声可以诊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和程度并判断斑块的稳定性。

在颈动脉分叉处近心端1.0~1.5cm处,避开颈动脉斑块,测量内膜前缘到外膜前缘的垂直距离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IMT≥1.0mm或分叉处IMT≥1.2mm为内中膜增厚;当IMT局限性≥1.5mm,大于周围正常IMT值至少0.5mm,或大于周围正常IMT值50%以上,且凸向管腔的局部结构变化,可定义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颈动脉斑块增大会引起颈部血管狭窄,颈动脉超声将颈动脉斑块引起的血管狭窄分为3度:轻度、中度、重度。这个狭窄程度给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颈动脉斑块形成因素有哪些?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两类。后者主要指的是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而可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缺乏运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等。

颈动脉斑块如何防治?

应当合理的膳食:低盐低脂饮食,减少胆固醇摄入,限制酒精及含糖食物的摄入;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等;适当的活动;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控制体重,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若合并其他脑血管高危因素或为软斑块,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

1.调整血脂药物:针对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若斑块稳定仅造成血管轻度狭窄,血脂正常,则可不使用降脂药;若血脂异常,则建议使用降脂药。若斑块不稳定,或引起中度以上血管狭窄者,不管血脂是否异常均需服用降脂药物稳定斑块,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8mmol/L。血脂异常的病人,应首选降低总胆固醇和LDL-C为主的他汀类调脂药,服药期间注意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及血脂等,防止药物的一些副作用。当单纯依靠他汀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时,可以联合非他汀类药物,尤其是PCSK9抑制剂(阿利西尤单抗注射液和依洛尤单抗注射液)和依折麦布,有利于降低LDL-C,促进斑块的消退和稳定。

2.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可在斑块发生破溃时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的形成,有助于防止血管阻塞性病变发展,用于预防动脉血栓形成和栓塞。

3.如若颈动脉超声提示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必要时还可采取手术方式,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治疗(CAS)。

进行CAS治疗的患者,术前应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术后两者联用至少3个月。

综上所述,通过均衡饮食、规律运动、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以及适时的医疗干预,我们完全有能力管理和控制颈动脉斑块,保护自己远离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另外,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预防颈动脉斑块,还能带给我们更加活力和健康的生活。

编辑:罗钊毅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