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海日报》以《“搬”出了美好新生活》为题,在头版头条的报道展现了由于项目建设需要,铁山港区部分村民搬迁到向海社区后,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图景。
进入社区居住后,村民们从过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者,变成了“朝八晚六”、在家门口就业的产业工人;居住环境也从过去的乡野之地,变成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宜居又宜业的和美社区。此外,还有更多的养老保障、就业培训、公共服务、产业支持等后续扶持措施。正如村民所感受的那样,搬迁让他们掉进了幸福的“欢乐窝”,“住得好、穿得好、吃得好、行得好,样样好!”
搬迁是项目建设的一种安置措施。我市将易地搬迁安置作为助推乡村发展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来抓,坚持以民为本、民生托底,安居为先、宜居宜业的理念,高起点、高品质谋划安置方案,大手笔建设安居处所,使之成为村民们的幸福港湾。
其实,在北海易地搬迁安置的成功范例,远不止铁山港区向海社区这一例。比如,如今成了“候鸟”聚居之地的银海区银滩镇疍家小镇,当时是作为银滩改造回建区,用来安置项目区内的村民。时至今日,疍家小镇早已美名远扬,宜居宜业的生活场景,人气渐旺的商圈氛围,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活力,成为搬迁安置又一生动实例。
良好的安置环境和安置方式,不仅为村民带来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同时能助力乡村振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也为项目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产城融合,实现项目建设与村民生活改善、地方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双向奔赴。因此,如何巧借项目建设之力,写好易地搬迁安置的“后半篇文章”,实现一举多得的目标?依笔者之见,有几点值得重视:
其一,安居家为先。易地搬迁安置,选址在何方?搬到哪里去?应该怎样建?这些问题很关键,事关村民的切身利益,也决定今后的稳定和发展。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在宅基地的划分、公寓楼的配置等方面,应最大限度地符合民众的所需所求,让农民愿意搬,有奔头,安心地居住。此外,要着眼长远发展规划。不能为搬迁而搬迁,为安置而安置,要走城镇化的发展路子,在不断完善路网、管网、线网及其他公共配套设施的基础上,逐步营造宜居宜商的氛围条件,为村民转产转业拓展新路子。
其二,就业门路要广。就业是民心工程,是解决搬迁群众生活去向的最现实问题,也是检验搬迁安置效果的一杆标尺。铁山港区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用产业项目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务工增收致富,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在“家门口”端稳就业“饭碗”,吃上产业“红利”。同时,鼓励引导搬迁群众发展特色餐饮、个体经营等第三产业,促进搬迁群众实现自主创业、稳定增收,融入新生活。
其三,多培训巧引导。搬迁安置,面临着要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角色的转换,必须要有新技能。建议通过定向培训、订单式输出等办法,让搬迁群众掌握更多可用可行的技术和专长,成为用本领挣钱,靠本事吃饭的新一代务工者。此外,要引导群众摒弃“坐、等、要、靠”的思想,倡导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合理使用搬迁补偿,让搬迁安置成为美好生活的新开端。
过去,征地搬迁,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随着城市发展和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搬迁安置将是难以避免的事情。如果把“难事”当成好事去办,相信易地搬迁将能为乡村振兴带来更多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村民在搬迁中受益,“搬”出美好新生活。(黄富维)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