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评
出游“避坑指南”为什么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据新华网报道,“××住宿陷阱揭秘”“超实用××旅游‘红黑榜’”“××景点劝退”“××避雷版攻略”……暑期旅游旺季即将到来,人们出游热情高涨,社交平台上各种出游“避坑指南”也持续升温。

点评:一边是即将启程的满怀期待,一边是担心“掉坑”的忐忑心情,游客的这种矛盾心态值得关注。所谓“避坑指南”,多是游客们的亲身经历分享,涵盖热门景区和各种小众旅游目的地,涉及到的问题包括管理不善、项目收费不合理、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缺乏配套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等。近年来,旅游持续升温。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在社交平台引流效果加持之下,一些小众目的地、网红景点也迎来“泼天的富贵”。但在一些地方,游客却遇到糟心事:轻则被乱收费“割韭菜”、购物吃饭不方便;重则生命健康都可能遭遇风险……就像网络购物时许多消费者会先看“差评”,如今游客们也喜欢通过“避坑指南”做足功课,提前摘掉一些目的地“宣传画”中的“滤镜”。让自己在真正出游时,少一些“来都来了”的无奈,避免掉到“坑”里的风险。暑期旅游旺季即将到来,对“避坑指南”的“上榜”景区是一次考验。无论深坑浅坑,能否尽快把“坑”填上;能否防止有人挖新“坑”,可能是能否“下榜”的关键。期待“避坑指南”的热度越来越低,上榜的景区越来越少,感觉被“坑”的游客越来越少。


编辑:卫俊旭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