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评
让AI谣言无处遁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据《南方日报》报道,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不法分子通过AI技术生成几百到上千字的文本,再配上貌似和此文本具有相关性的虚假图片,从而形成一段看起来信息量很大,但实际上子虚乌有的谣言,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点评:作为一种新型谣言传播趋势与犯罪手段,AI谣言的危害亦不容小觑。近两年AI谣言中,涉经济与企业类谣言占比最高,长此以往,企业和企业家的形象声誉势必将被严重扭曲,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也会遭受重创。再比如,涉及公共秩序、食品安全、民生领域等方面的AI谣言,极易引起公众恐慌,引发社会信任危机。技术是中性的,但一切技术的使用过程都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AI技术被应用于批量生产谣言,受苛责的不应该是技术本身,而应是背后的“黑手”,即那些受“流量经济”刺激的别有用心者。2024年是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年,以雷霆手段整治那些既无法律观念也无道德底线的不法分子,正逢其时,至关重要。阻击谣言注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各方携手合作、形成合力。一方面,平台在刺激创作的同时,也应尽到消除虚假信息传播的责任,通过更严格的信息过滤、账号处理等,让流量生意无利可图。另一方面,相关治理手段也要迭代更新,通过利用技术识别伪造内容,让识别谣言的精准度更高、阻击速度更快、打击力度更强,斩断造谣背后的黑灰产业链。此外,广大网民也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自觉规范个人网上言行,不断提升识别防范抵制网络谣言能力。


编辑:卫俊旭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