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的制陶技艺传承至今已有2000多年,北海赤江陶艺的盛名最早可追溯至宋代,至今仍在铁山港区兴港镇薪火相传。赤江陶窑作为宋元时期遗存的珍贵文化地标,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制陶智慧,更是桂南和粤西地区制陶技艺辉煌历史的见证者。
“赤江陶烧制技艺”于2015年和2018年先后入选北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北海众多品牌名片之一。据兴港镇文化站站长陈国轩介绍,赤江盛产高岭土,含铝量高达22%至30%,不仅耐高温,而且质地优良,为赤江陶艺的卓越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赤江陶艺的艺术特色鲜明,其产品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兼具艺术性和观赏性。“赤江陶烧制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家宝,在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与赤江陶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者在陈家宝的陶艺工作室看到,工作室内展出的作品,造型独特,釉色丰富多样,既有古朴典雅的灰釉、花釉,也有清新淡雅的青瓷等,每一件都散发着泥土与火焰交融的艺术魅力,尽显匠心独运。
“赤江陶瓷制作的主要工艺流程包括黏土淘洗、炼泥、出坯、造型、修饰、上釉、烧制等环节,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决定着产品的优劣。”陈家宝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赤江陶瓷生产经营的鼎盛时期,产品畅销国内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幼深受陶艺熏陶的陈家宝对赤江陶艺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不仅在继承传统制陶技艺的精髓上精益求精,更勇于突破创新。近年来,他结合合浦汉郡文化和北海丰富的海洋文化等地方特色,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陶瓷作品。此外,他还大胆尝试将陨石等新材料融入陶瓷制作中,创作出了陨石陶作品《鹤鸣》,并在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评比中荣获金奖。
陈家宝深知,赤江陶艺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创新与传播。近年来,他积极引进现代科技手段,对烧制工艺进行改良。如今,他的工作室已经实现以电为主的烧制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了吸引更多公众关注、参与赤江陶艺的传承,他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广泛宣传赤江陶艺的独特魅力。目前,陈家宝与多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开设陶艺课程,培养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为赤江陶艺的传承发展播撒希望的种子。
全媒体记者:杨菲菲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