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事
2023年北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绩效工作16项具体指标得分排全区第一 构建碧海蓝天绿水大环保格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近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23年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绩效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空气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改善,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98%,包括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和重污染天数比例、地表水水质达标情况、农村环境整治等16项具体指标得分排全区第一。

去年,我市充分发挥绩效指挥棒作用,高质高效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坚定不移构建大生态、大环保工作格局。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持续提升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成效,加强烟花爆竹禁燃限放管控,加强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强化污染天气应急联防联控。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重点推进西门江、白沙河、旺盛江水库等水环境综合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等工作。2023年,我市空气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细颗粒物污染物平均浓度两项指标排名全区第一,两项指标改善幅度也名列全区第一;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改善,三项指标(即地表水优良率、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自治区级水功能区达标率)均达到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98%,排名全区第一;土壤环境、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未发生等级以上生态破坏事件或环境污染事故。

我市持续厚植生态优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海,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蓝色海湾和海岸带保护修复项目,今年再次成功申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据悉,2019年以来,我市已累计成功申报4次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修复成效显著。

通过中央资金补助,我市在北海滨海湿地公园、银滩、涠洲岛等区域实施多个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目前红树林面积达4636公顷,总面积位列全区第一、全国第二,金海湾红树林湿地新晋为国际重要湿地。我市投入25亿元修复6688亩冯家江流域湿地,该修复工程入选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十大典型案例。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累计监测记录到底栖动物207种、鸟类229种,首次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涠洲岛海域珊瑚种类增至62种,布氏鲸识别达到60头次。

全媒体记者: 翟坚求 

通讯员: 陈家宁

编辑:罗钊毅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