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风雨兼程,纸墨凝香。今年,是《北海日报》创刊40周年,一代代报人薪火相传,承嬗离合、笔耕不辍,造就了《北海日报》今日的风华正茂。
每一段镌刻时代印记的岁月,都将被深深定格。10月12日,《北海日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召开,老中青北海报人齐聚一堂,回顾奋斗历程,凝聚奋进力量。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与会嘉宾与《北海日报》相伴的点滴故事,以及对北海市融媒体中心和《北海日报》未来发展的美好祝福和愿景!
北海日报社原党组书记、社长、
总编辑梁思奇:
守正创新,望《北海日报》更加辉煌
“这里是我人生当中最值得铭记的地方。在这里的工作经历是我特别感念的,非常感谢《北海日报》,回到这里就有一种回‘娘家’的感觉。”在《北海日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北海日报社原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梁思奇感慨曾经在这里奋斗的日子。正是因为在《北海日报》的历练,为他后来进入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十不惑,正当壮年。梁思奇表示,《北海日报》已经发展了40年,是一件非常值得欣喜、祝贺的事情。对于《北海日报》未来的发展,他认为,在如今的视频时代,“守正创新”特别重要,只有“守正创新”才能真正做到“不惑”,把握这个时代的特征和规律。建议多向先进地区、先进报社学习,多听年轻人的声音,再加上大胆创新的手段与机制,北海新闻事业定能蒸蒸日上、向前发展。作为“老报人”,他希望40年以后的《北海日报》,在融媒体时代发展得更加茁壮、更加辉煌。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海日报社原党组书记、社长
李培政:
媒体融合迈出新步伐,
《北海日报》影响力越来越大
“当年,我一开始做记者的时候,靠一辆自行车穿行在北海大街小巷采写新闻,但从来不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那是因为心里怀揣着对新闻无比的热爱。也正是这份热爱,促使我不断去挖掘线索、发现新闻。”再次坐在《北海日报》中央厨房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海日报社原党组书记、社长李培政深有感触。
在北海日报社工作了大约11年,他深刻感受到了《北海日报》的巨大变化。作为曾经奋斗在新闻一线的“老报人”,他看到如今的《北海日报》人员队伍不断壮大,设备日益更新,为宣传北海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新闻力量,感到十分高兴。
李培政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传播的方式、路径都有了新变化,受众的体验需求更加丰富多元,《北海日报》必须要向其他先进媒体学习取经。其次,《北海日报》要把人才培养、储备、使用放在首位,重点培养、汲取人才力量,提升新闻业务能力,为《北海日报》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他衷心祝愿《北海日报》越办越好,媒体融合迈出新步伐,影响力越来越大。
北海职业学院校长陈雄根:
《北海日报》是了解北海的一扇重要窗口
“《北海日报》是大家了解北海的一扇重要窗口。”在《北海日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北海职业学院校长陈雄根为《北海日报》点赞。
陈雄根说他初到北海时,主要是通过《北海日报》了解北海的政策动态、发展趋势等情况。“在过去一段时间,《北海日报》成为了我的精神支柱,每天必看。”此后,他还经常写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曾被评为优秀通讯员。“我对《北海日报》是有感情的,现在每次来就像回家一样。”
陈雄根与《北海日报》的缘分与日俱增。2019年7月,为推进北海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流的宣传舆论阵地,北海日报社组建了包括环境科学、电子电力等22类专业学科的博士顾问团,陈雄根是成员之一,他见证并参与了《北海日报》的发展。
“我要为《北海日报》点赞。”陈雄根真挚说道。创刊以来,《北海日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忠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为增进人民团结和社会进步稳定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海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党组成员潘世远:
这台收录机见证了《北海日报》的发展
“1985年,我来到了北海日报社。从广西日报社跟班学习回来就成为了报社第一任夜班编辑。”在《北海日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北海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党组成员潘世远回忆了自己在这里的点点滴滴。
回忆中,他们每天的夜班工作十分辛苦。由于当时设备条件较差,模拟接收器接收的新华社稿件文字不清晰,甚至有时候连人名都看不清,给校对工作增加了许多难度。“当时报社就买了这台收录机,每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新闻的时候,负责接收新华社稿件的同事还要用收录机把广播电台播报的新闻录下来,编辑新华社稿件看不清楚的地方就去听录音校对,确保无误。”在参观报史馆的时候,潘世远惊喜地发现这个陪伴自己度过无数个夜班的收录机被保存了下来,内心感触颇深。
潘世远曾经的艰苦促就他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事业工作者,他见证了《北海日报》40载的发展、转型、媒体融合。他饱含感情地祝福《北海日报》茁壮成长、根深叶茂。
北海市政协研究室主任、
北海晚报社原要闻部主任苏比坚:
与《北海日报》缘分匪浅,是一生荣幸
“和《北海日报》缘分匪浅,这是我一生的荣幸。”北海市政协研究室主任、北海晚报社原要闻部主任苏比坚回到“娘家”时感慨道。
她回忆,缘分始于1992年。“当年毕业后,拍了毕业照不到一个星期就赶到北海日报社报到了,生怕来迟了不要我。”她笑着说,报社的工作氛围很好,就像家一样,同事关系和谐,有一群既能并肩作战,又能谈天说地一起畅玩的“战友”。
“活力”,是她提到《北海日报》的高频词。“这个平台青春不老,这个事业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青春活力。”苏比坚犹记得,当年刚入报社时,记者和编辑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风华正茂。一群年轻人在师长的带领下,铆足干劲,快速成长。如今她的工作仍离不开与新闻宣传打交道。“报人”已然成为她人生一道深刻的印记。
苏比坚认为,在这个全媒体时代,官媒仍有独到的价值,《北海日报》正值壮年,还有无限可能,她希望新成立的北海市融媒体中心不断创新传播体系和话语体系,坚守初心,与时俱进,继续书写时代华章。
农业银行北海分行行长邹涛:
携手并进赢未来
“北海日报社历经了四十载风雨兼程,从初创时艰辛起步,到如今媒体融合与多元化发展,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在《北海日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农业银行北海分行行长邹涛深情回顾了与北海日报社的多年合作历程,对报社的辉煌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座谈会上,邹涛在聆听报社领导及老同志分享与北海日报社的深刻记忆后,他对报社40年来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说,自2012年首次合作以来,北海农行与北海日报社已经携手走过了12年的历程。这期间,双方相互支持、共同成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展望未来,中国农业银行北海分行将继续不遗余力地服务和支持北海市融媒体中心的发展,为北海市融媒体中心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和力量支持。同时,双方将共同探索新环境下的金融与传媒融合发展新模式,共同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广大读者和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和信息服务。
广西银海国民村镇银行行长赵书涵:
共探金融与媒体融合发展新路径
“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也离不开北海日报社的助力。”在《北海日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广西银海国民村镇银行行长赵书涵表示,北海日报社作为银行的重要合作伙伴,多年来与银行共同见证了北海经济的发展。一篇篇新闻报道,让银行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与赞誉。
赵书涵说,北海日报社在银行的团队共建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企业文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双方的合作不仅提升银行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还让广大市民更深入地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做出更明智的财务决策。他希望银行与北海日报社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探索金融与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通过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为广大市民提供更优质的信息宣传和金融服务。
北海日报社原时事部副主任王善健:
报社是我的“娘家”和“媒人”
“报社不仅是我的‘娘家’,也是我的‘媒人’。”对北海日报社原时事部副主任王善健来说,报社不仅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更是他爱情的见证。在报社工作期间,他结识了如今的妻子,并通过报社的牵线搭桥,两人最终喜结连理,报社还为他们举办了婚礼。
“作为一名老报人,我见证了日报从初露锋芒到今日之辉煌。40载风雨兼程,日报始终坚守初心,传递真实的声音,记录时代的变迁。”在《北海日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王善健深情回忆了与报社的深厚情缘。从初入报社时的简陋环境和高强度工作,到如今报社的焕然一新,回忆起与报社同仁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那份温馨与成长让他难以忘怀。王善健希望报社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继续秉持初心,勇攀高峰,不断创新,成为新闻传播和文化事业的领航者。
北海日报社总编办原主任、
第一批编委会成员王昌雄:
《北海日报》人才辈出
“《北海日报》人才辈出,为北海、广西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北海日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北海日报社总编办原主任、第一批编委会成员王昌雄如是说。
王昌雄回忆说,创刊初期,办报条件比较艰苦,值班编委每次都要到凌晨4点才能离开,正是有这样一群愿意坚持和努力的人才队伍才创造了《北海日报》的辉煌篇章。40年来,报社为北海培养了一批青年才俊,他们中有多人走上了重要岗位的领导职位,并且还产生了多位社长和总编辑。他们在新闻的征途、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勇毅前行,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北海日报》不仅是思想高地,也是输送人才的高地,为北海、广西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此外他认为还有一群居于“幕后”的通讯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记者与通讯员继续加强协作配合,不断挖掘好线索,共同书写新闻事业华章。
北海日报社原新闻研究室主任
刘海贤:
《北海日报》这棵大树不断向上成长
“一直以来,北海日报社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让一群来自四面八方、怀揣新闻理想的青年才俊走到一起,共同浇灌《北海日报》这棵树苗,让其茁壮成长。”在《北海日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北海日报社原新闻研究室主任刘海贤分享了报纸创刊之初以及在办报过程中广招人才的故事。
“回到报社,走进‘中央厨房’,我深深地感受到《北海日报》变化之大。”刘海贤说,40年来,报社的新闻队伍持续壮大,紧跟时代步伐改革创新。从纸媒到智媒,《北海日报》这棵大树不断向上成长。他说,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媒体融合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北海日报》不断超越自我、勇攀高峰,培养全媒体人才、壮大主流舆论阵地,传播好北海声音,“祝福《北海日报》这棵大树枝繁叶茂、越长越好。”
北海日报社副刊部原主任刘永平:
《北海日报》有自己的精神特质
在《北海日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北海日报社副刊部原主任刘永平(阮直)慷慨激昂,将在《北海日报》奋斗的日子、有趣的故事娓娓道来。刘永平说,不管世事如何变化,希望《北海日报》的精神始终不渝。
何谓《北海日报》精神?他认为有两个,一个是开放精神,另一个便是“亲民”精神。一直以来,《北海日报》秉承开放办报纸的理念,从副刊可见一斑。“它是开放性的,它不仅是北海的报纸,还是广西的、全国的报纸,天南地北名家云集,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品。”“因为我们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有深蓝色的基调,这是我们的精神骨骼,不能丢,要传承下去。”在刘永平看来,掌握新技术易,精神传承难。他希望《北海日报》坚持特有的风格,锻造自己独特的文化DNA,把副刊办出全国一流的水平。
北海日报社原新闻部记者许海鸥:
北海日报社培养了我
“我40年前就到了北海日报社,是报社培养了我,造就了我。”北海日报社原新闻部记者许海鸥在《北海日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与大家分享了她在北海日报社的成长经历。
20多年前,还是北海日报社记者的她在一次偶然的下乡采访中,接触到一些因贫困辍学的孩子,之后她联结社会力量资助了那些孩子上学。自此,她便开始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助学事业,参与到“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公益行动中。2004年,她创立了北海民间志愿者协会,与更多热心人士一起,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公益之路。
“虽然后来我离开了北海日报社的记者岗位,但是在公益的道路上,一直得到报社领导和同事的大力支持。”许海鸥说。
现在的《北海日报》已不可同日而语,在媒体融合中更是求新求变,不断突破自我。祝福北海市融媒体中心、《北海日报》越来越好。”
北海日报社原摄影记者胡永昌:
用照片记录北海改革开放的发展
“作为‘老报人’,这四十载,《北海日报》一直在成长蜕变,我们都是见证者、记录者、参与者。”北海日报社原摄影记者胡永昌说。
胡永昌回忆道,以前报社记者去采访,只能在现场记录和拍照,回到报社再写稿、编排、刊发。当时还是胶片相机的年代,他每次采访拍摄回来都要赶着冲印胶卷、照片,耗时较长,编辑总得“苦等”照片上版。“如今,现场报道新闻,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播给全国各地的受众,照片可以随时上传。”胡永昌说,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北海日报》勇立潮头,不断创新求变。现在用手机一点开《北海日报》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北海通讯APP,马上就可以看天下新闻。《北海日报》正欣欣向“融”。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一直在用照相机为北海、为《北海日报》留存历史。”胡永昌透露,明年他将推出一系列摄影作品集,用照片见证北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与发展。
读者谭伟强:
我是《北海日报》的忠实“粉丝”
“我一直关注《北海日报》,从未间断过。”读者谭伟强介绍说,自己是《北海日报》的忠实“粉丝”,他见证了《北海日报》的发展,而《北海日报》也见证了他的成长。
“我从高中时代就开始阅读《北海日报》。”谭伟强说,大学毕业工作后,更是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忙完手头的工作,都要打开《北海日报》认真阅读。“我从《北海日报》了解北海发展变化,了解国内外大事,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先进的思想文化。”他说,《北海日报》已成为他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工作指南。
“《北海日报》还为我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谭伟强是《北海日报》的通讯员,他精心撰写的新闻稿件以及理论性文章经常在《北海日报》上“亮相”。他说,《北海日报》是助他成长的良师,愿《北海日报》越办越好。
北海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全媒体记者 |吴杰 翟坚求 何美 黄金敏 杨菲菲 游玉秋(实习)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