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古诗词——(共3期节目文稿)
▲C17北海《迷恋古诗词》第1期
出《迷恋古诗词》版头: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们小的时候都背过唐诗宋词,背的那些诗词象是看不懂的画面,却存在了心里。等到某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种心情,就突然明白了,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些诗句带来的美好,一如当年。迷恋古诗词!
(音乐渐起)
主持人: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没有大雪的眷顾,在春风中苏醒的土地更需要春雨的滋润。所谓“雨水三候”中有一候就是“草木萌动”。北海的树大多在秋冬季不落叶,但它们会在春天落叶,新的嫩芽悄悄地代替了辛苦一年的旧叶,花朵也在静静地绽放。而这些,都少不了那随着春风一起归来的娇柔春雨的功劳。看看那些田野与村庄吧:坚硬的泥土得到了雨水的滋润,开始变得软湿起来。远远望去,整个田野上,好像浮着一层淡淡的烟霭。溪水也活泼了起来,绕着村庄涓涓而流。菜园里的蔬菜和野外的春笋在雨后生长得很快,嫩绿可人,那长着青苔的村舍屋瓦和盖着茅草的屋檐,也褪去了干燥的颜色,被春雨洗得一尘不染。在中国文化意象中,春雨、春风历来都是美好的存在,春风解冻,春雨润物,都是孕育万物的力量。
《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 宋·辛弃疾
父老争言雨水匀,
眉头不似去年颦。
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
小桃无赖已撩人。
梨花也作白头新。
父老乡亲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今年雨水均匀,必定是个丰收年。他们不会因无米下锅,而眉头紧锁。瓦制的甑子,也定会装满粮食,不会再像去年那样积满灰尘。鸟儿不停地啼叫着,仿佛是在劝“我”多喝几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逗人喜爱。一树梨花,开满枝头,朵朵洁白,如同给它新添了一头白发。
庆元六年(1200年),在瓢泉边,春景如画的美好,村居生活的舒适,使辛弃疾灵感翻飞,写下了这首雨水节气词中的绝妙佳作。他记录了彼时一个风调雨顺的早春时节,人们预感到丰收在望,对来日充满欢喜和希望的美好年景,读来令人欢欣鼓舞。
春雨微声,像善解人意的精灵,不惊扰世间。不必躲入屋中,而是像一棵树,一粒土那样去接纳它,感受它,那是洗涤也是滋养。趁着春的缓慢步履,准备好一颗雨水浸润后干净而光明的心吧,准备好生的心意,发的姿态,像安睡于土壤里的种子,吸饱甘甜的雨水,向着清澈的天空发芽抽枝,感受新生的新奇和喜悦。
(FM93.5北海新闻综合广播2024年2月18日9点01分在《迷恋古诗词》栏目播出)
▲C17北海《迷恋古诗词》第2期
《迷恋古诗词》版头: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们小的时候都背过唐诗宋词,背的那些诗词象是看不懂的画面,却存在了心里。等到某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种心情,就突然明白了,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些诗句带来的美好,一如当年。迷恋古诗词!
主持人:我们能真切地察觉到秋天,一般在处暑之后。白居易的诗:“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讲的就是这一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由此可见,处暑的真正含义是出暑,也就是暑天就要离开。
这时,北方已经感到了些许秋凉,而北海却还是酷热难耐。在处暑的北海农村,正是农忙的时节,晚稻已经长高,马蹄也已种下,水瓜、苦瓜、小白菜等蔬菜到了采摘季节。人们在田间地头,施肥除草,摘瓜收菜,忙得不亦乐乎。而被苏东坡盛赞过的廉州龙眼,此时也挂满了枝头,那白润细嫩,香甜多汁的果肉,真是令人百吃不厌。看来,真是南北有别啊。同是处暑,黄河流域与北回归线以南的气候差异实在是太大了。宋代诗人吕本中在写《处暑》这首诗的时候,正被迫漂泊南方。他乡的节气与北方的故乡迥然不同,这让诗人不禁生出一些感慨。那么,诗人是如何自处的呢?
《处暑》 宋·吕本中
平时遇处暑,庭户有馀凉。
乙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
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
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
平常时候遇见了处暑节气,庭院里还有阵阵多余的清凉。乙纪那年出走南国,炎热的天气并非同故乡一样。辽远空阔啊,秋天离这里还很遥远;昏暗幽远啊,夜色里星月与萤火虫发出光亮很久。还可以在这里不愿离开吗?是的,这儿年年丰收,稻米更加香甜。诗人借助南北方天气、作物的不同来表达自己处暑时分迥异的个人感受,可谓语淡而情深,言简而意长。
诗人提出一个问题,尚可留连否?这样炎热的南国,还可以作为久留之地吗?诗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抛出一句“年丰粳稻香”来让我们自己品味。这无疑表达了诗人对于南方秋天丰收的喜悦之情,也表达了身处异乡,诗人内心表现出来的一种困境美学。此心安处是吾乡,每个地方的处暑都有它的可爱之处。随遇而安,有时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FM93.5北海新闻综合广播2024年8月22日9点05分在《迷恋古诗词》栏目播出)
▲C17北海《迷恋古诗词》第3期
《迷恋古诗词》版头: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们小的时候都背过唐诗宋词,背的那些诗词象是看不懂的画面,却存在了心里。等到某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种心情,就突然明白了,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些诗句带来的美好,一如当年。迷恋古诗词!
主持人:对中国人来说,农历中秋,是仅次于过年的最重要的日子。过年回家,心里有压舱石,是质朴、踏实的幸福;而中秋的那一轮圆月成了放大镜,以百万功率放大了浪漫与遗憾,月溶溶,心也融融,好在,中国人有自己的解法。聚在一起吃上一顿饭,分享几个圆圆满满的月饼,这个中秋才算完整。
月饼,古早的中秋味道,吃到这一口,仿佛从古至今、家家户户的爱与思念都在味蕾上闪动起来。这一天,北海人一定要做的事,是家家户户都会买上一个出了家乡就很难吃到的合浦大月饼——整整5斤的重量,多重坚果的香气,特别是五仁叉烧馅,是北海人难以割舍的乡愁。精选上等合浦公馆土猪肉作为叉烧原料,搭配杏仁、核桃仁、橄榄仁、芝麻仁、瓜子仁五种上乘的五仁原料,用料讲究,这才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风味。与家人一起分享一份大月饼,已然成为北海人的中秋仪式感。
文化的传承从未间断,我们和先人仰望着同一轮明月,同样感受着从海上丝绸之路吹来的晚风,共同品尝着连“舌尖上的诗人”苏东坡都为其赋诗称赞的美味。
《留别廉守》
北宋·苏轼
编萑以苴猪,墐涂以涂之。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
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
诗的前两句讲的是廉州的一种食品:编草垫着猪,然后用和有穰草的土包起来烘烤,有点类似于烤乳猪。另一说法是所垫之物不是猪,而是猪形的饼。在廉州一带,流行一种叫猪仔饼的食品,这种说法理论上也说得通。颔联讲的是所吃的饼,饼不大,圆形,吃起来像嚼月亮一样,里面有酥有糖。颈联跟离别有关,自己要走了,还请合浦人多读一下自己的诗,借以表达希望合浦人能记得他。尾联的意思是苏东坡拿出自己酿的“真一酒”招待张左藏,张左藏也喝高了。宗资代指张左藏。《后汉书·党锢列传》载:“太守宗资先闻其(范滂)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借以称赞张左藏能知人善任,治理有方。
北宋元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100年),在廉州流连忘返的苏东坡终于等来了皇帝安排工作的诏书,他获授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朋友们纷纷挽留,苏东坡“留此过中秋或至月末乃行”,于是合浦有了与这位著名美食家的缘分。
大家吃着烤乳猪,还有酥糖作馅的圆饼,喝着“真一酒”,朗诵苏东坡的诗词,也许就是那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快意,其乐陶陶,光阴易逝,今夕何夕,此何时哉,此何时哉!
专家考证,苏东坡诗里“中有酥与饴”的圆饼,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有馅烤饼的记载。中国人从汉代起就开始过中秋节,唐宋有大量中秋赏月的诗词歌赋,苏东坡这首诗,成为中秋节吃月饼的最早记录。
月饼是落在人间的月亮,包裹着故乡,甜在心上。经典的合浦大月饼,慰藉了大家一年又一年的中秋,延续了数千年的和美、团圆与幸福祝愿。
(FM93.5北海新闻综合广播2024年9月14日9点01分在《迷恋古诗词》栏目播出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市融媒体中心享有版权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须取得书面授权。对侵权行为,本中心将采取维权措施。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
法律顾问:广西海望律师事务所
吴松周 简家艳 李仕伟 0779-320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