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事
412岁文昌塔将完成保养在“五一”亮相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

文昌塔矗立合浦400余年,既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亦是珠城儿女的乡愁载体。近期文昌塔维护工程启动,这既是对古建筑本体的保护,亦是对城市文化基因的修复。为此,本报派出记者实地探访施工现场、对话文物保护工作者、采访群众和游客,以文字和图片捕捉一座塔与一座城的情感联结。文物保护从来不只是修补砖瓦,更是让历史温度浸润当代生活。我们期待通过这组报道,让更多人看见时光的沉淀,听见古建筑无声的讲述,感受合浦人心底的乡愁。

保养前,夕照下的文昌塔。 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杰 摄

近日,合浦县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塔开展全面保养工作,目前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五一”假期正式和公众见面。这座拥有400余年历史的古塔以“健康”的良好面貌迎接游客。

文昌塔位于合浦县城南郊,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迄今412年,是一座八角形七层砖塔,高约35米,塔基直径8.56米,塔身从底层向上逐渐收窄,造型古朴典雅,当地人又称为文笔锋、番塔。塔尖原为密檐式的塔刹,曾遭雷电击毁,后来修缮为葫芦宝顶。塔基以长条青砖石板构筑而成,塔身用青砖里外三层粘砌,每层塔内墙壁上均砌有6阁佛龛,佛龛里曾安放有佛像。文昌塔是北部湾地区宝塔之冠,作为合浦县仅存的两座明代砖塔之一,是研究明清砖塔建筑技术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1962年,文昌塔被列为合浦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晋升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此次保养工作在3月下旬启动,合浦县文物保护中心组织了具备高空作业服务等具有特种作业操作资质的工作人员,主要针对塔身及塔顶的杂草杂树、鸟粪进行清理,并对塔体缝隙进行修补,同时采取白蚁防治措施,确保古塔结构安全。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树苗,实际上对古塔结构安全威胁很大。”合浦县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董琪指着塔身上一株顽强生长的榕树说道。据介绍,保养工作开展前,合浦县文物保护中心对文昌塔进行了全面检测。文昌塔位于沿海地区,长期受高温、多雨、台风等自然因素影响,塔身砖石易出现粉化剥落现象。此外,鸟类和风力传播的植物种子在塔身生长,尤其是榕树气根渗入、撑开砖缝,就像“毛细血管”一样侵蚀着古塔的肌体。

董琪说,合浦县文物保护中心将继续加强文物保护和巡查工作,让古塔保持良好的状态,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

守护:“高空绣花”确保“修旧如旧”

正在保养中的文昌塔。何美 摄

施工人员在“高空绣花”。 何美 摄

在合浦县廉州镇的蓝天映衬下,35米高的文昌塔巍然矗立。远远望去,施工人员的身影在铁脚手架上若隐若现,他们仔细检查着塔身每一道砖缝。“这株榕树苗2.5米高,根系已经深入砖缝了,必须马上处理,但动作一定要轻柔,尽量不伤及文物。”施工人员宛如在进行一场“高空绣花”。

“本次保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合浦县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董琪介绍,此次保养仅对威胁文昌塔安全的紧急情况进行处理,对不影响构建的历史痕迹进行保留,保证“最小干预”,确保完成维护后建筑形制、材料、工艺与历史状态一致,实现 “修旧如旧”。

阳光洒在斑驳的墙面上,工作人员像外科医生做手术一样,小心翼翼地剥离砖缝中的榕树根系。“我们不能简单地连根拔除。”施工人员控好力度,用刀具分段割除树干,再徒手细致剥离砖缝里的每一根根须。对于污渍,则用水和抹布轻轻擦拭。“在施工前,我们千叮咛万嘱咐工作人员一定要非常小心,宁愿慢一点,也要把对文物的影响降到最低。”董琪说。为了避免未来再生杂草杂树,工人将除草剂涂抹在砖缝处。

高空作业是本次维护的最大挑战。塔顶边缘易打滑,但因文物保护限制,无法使用防滑涂料,这进一步增加了施工难度。施工人员需在半空中谨慎操作,控制每一个动作的力度。既要清除隐患,又不能留下新的划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此次保养使用了特制的铁脚手架,比传统竹架更稳固,既能保障施工安全,又可减少对古塔的干扰。

这座始建于1613年的明代砖塔,经历五度修缮。首次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次年因大火受损,嘉庆元年(1796年)第二次修缮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又得到当地士绅的捐资重修。第四次修缮在1959年进行,而最近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1981年由自治区文化局(现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拨款完成修缮。过去,塔底有门可以通向塔顶,在那里可以一览廉州的壮丽风光,但在后来的修缮中,为了保护古塔,塔门被砖封砌。

文昌塔不仅是合浦县的文化地标,更是研究明清砖塔建筑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此次保养工作为文昌塔的长期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将使这座古塔继续承载历史,焕发新的生机。

四百年的特殊存在 听合浦人讲文昌塔的故事

近日,合浦文昌塔开启保养“模式”。消息一经传出,便引起当地群众热切关注。

在本地论坛上,相关话题热度飙升。在相关报道的评论中,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对文昌塔的关切。有人感慨:文昌塔是合浦重要的文物,是该好好保养了,希望它保养后还能呈现出和之前一样的古韵。有人充满担心:文昌塔是合浦的珍贵文物,如果不是什么大问题希望不要轻易动它,让它保持原生态。有人满心期待:等修好了一定要去看看修得怎么样,千万要修旧如旧啊。

这些声音,无不蕴含着合浦群众对文昌塔的深厚情感。文昌塔,对于合浦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每一代人都有关于文昌塔的记忆和故事。

记者在文昌塔下偶遇了带着老战友来参观文昌塔的杨叔。杨叔今年71岁了,恰好这几天来自江西的老战友来合浦看他,尽管知道文昌塔正在维修养护,但他还是把老战友带到了这里。“文昌塔是合浦的标志性建筑,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是合浦引以为傲的文物,所以特意带老战友来感受一下,让他们知道我的家乡合浦是一个很有历史很有文化的地方。很多年前,我年轻的时候曾经爬到过塔顶,在塔顶可以远眺整个合浦县城,风景非常好。后来文物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塔基开始被封砌起来不能爬上去‌。现在我和老朋友们时不时还会约来文昌塔这里看看风景散散步聊聊天。”

这两天刘女士很忙,因为她正要组织她所经营的两家幼儿园的小朋友到文昌塔景区拍毕业照。对于为什么要选择到文昌塔景区拍毕业照,刘女士告诉记者,文昌塔是合浦的地标,也是合浦文化底蕴深厚的一个体现,平时幼儿园会组织小朋友们来这里开展活动,给他们讲文昌塔的历史,让他们了解家乡的文化。在独一无二的文昌塔下拍毕业照,这种独特的体验将成为孩子们美好而难忘的记忆。另外,文昌塔是古人为了振兴文风和保佑合浦多出文人雅士而修建的,在文昌塔下拍毕业照也是对孩子们日后能学有所成的一个美好祝愿。

26岁的摄影师阿宁,前段时间拍摄业务繁忙,因为文昌塔景区迎来黄花风铃木盛放期,不少人找他约拍。他用镜头为人们记录下了古塔下这份春日的美好。“这些年文昌塔的变化很大,曾经沧桑孤独的古塔,现在成了当地人和外地游客的热门打卡地,特别是景区黄花风铃木盛开的时候,美不胜收,这些美丽的画面还上过不少国家级媒体,身为合浦人我觉得很骄傲,也希望合浦的历史文化能被更多人看到。”

傍晚时分,年近40岁的曾先生带着他7岁的儿子到文昌塔景区放风筝,他坐在树下,看着孩子欢乐奔跑。曾先生告诉记者,这是他接小孩放学后常做的事。“小时候我们都不太敢靠近文昌塔,因为周围都是杂草和墓碑,很荒凉很神秘。后来当地政府对合浦历史文化开展了很多宣传,合浦老百姓也越来越为家乡深厚文化底蕴而自豪。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从小就在文昌塔这里游玩,从小就开始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为家乡而自豪。”

文昌塔,不仅屹立在合浦县城南郊的209国道旁,更是屹立在合浦人的心上,成为独一无二的精神坐标,无论身在何方,只要想起文昌塔,就会油然而生出对家乡的眷恋与自豪。

转身:从荒凉地到“文化会客厅”

在不少合浦人的童年记忆里,文昌塔一带总是带着几分神秘的荒凉,土坡上,斑驳的古塔孤独矗立,像被时光遗忘的老者,与今日情景大相径庭。如今,风筝在空中翩翩起舞,游人在花丛中争相拍照、野餐露营,文昌塔一带俨然蜕变成合浦具备人气的“文化会客厅”。

这一转身始于2019年。为打造文旅融合典范,这一年6月,合浦汉墓群文昌塔区启动环境整治工程。整治前,塔周边植被野蛮生长、线杆杂乱林立、沟壑纵横、垃圾堆积,道路错综复杂,严重影响着古塔风貌,游人寥寥无几。随着整治工程的推进,交通道路得到科学调整,原本混乱的路况变得井然有序。200多棵黄花风铃木在此扎根生长,每到春日,繁花盛开,绿草如茵,与古朴的文昌塔相映成趣,形成独特景观。如今,文昌塔周边配备了休闲座椅等附属设施,夜间亮化工程更让它披上璀璨“外衣”,灯光秀、照树灯、草坪灯交相辉映,成为居民、游客的打卡胜地。

“文昌塔是合浦的文化地标,希望通过它把合浦文化发扬光大。”合浦县旅游文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文昌塔已成为海上丝路文化遗址公园的核心部分,成功获评国家4A景区。合浦县委、县政府还打造了春日游文昌塔路线,多次登上央视等媒体,备受游客好评。下一步,文昌塔将被纳入精品旅游路线,进一步提升知名度。“未来文昌塔的保护开发需要构建‘保护为基、活化赋能、多方协同’的立体化体系,让古塔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传承’,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成为城市发展的文化引擎。”合浦县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认为。

文昌塔的活化利用是以保护为前提的。“许多人认为,只有亲近文昌塔才能更好地感受自己与历史之间的关联,但近距离接触文物,难免会威胁到文物安全。”合浦县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说,面对这些矛盾,中心利用无人机和人工巡逻加强日常监管,引导游客爱护文物。未来将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争取将文昌塔的维护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完善巡查监测机制,定期分析、及时处理隐患,并设立宣传展板引导游客文明参观,鼓励群众争当文物保护志愿者等,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底线和生命线。”

从曾经的沧桑古貌到如今的焕彩新生,文昌塔保护与开发并驾齐驱,既守住了合浦人的乡愁,又让城市焕发出了新的文化活力。

一座城的“文化图腾” 古塔擎云见证兴衰变迁

鸟瞰文昌塔。 本报全媒体记者 周祥鹏 摄

文昌塔,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历经400余载风霜依然屹立,静默地俯瞰着合浦这片古老的土地。它是合浦的文化地标,见证了合浦几百年的兴衰变迁,它也是合浦人的精神坐标,承载了无数合浦人的集体记忆。

文昌塔背后沉淀着诸多与历史、民俗、风水交织的动人故事。

文昌塔的建造与风水玄学紧密相连。汉代以来,合浦就以出产名贵的“南珠”闻名于世,且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汉书》中记载:“合浦产大珠,其质地上乘,商旅往来如麻”,印证了汉代合浦的繁荣盛景。但是合浦商业兴盛的同时,却也造成了重商轻文的社会传统,科举寥寥。时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除了商业传统,还有城市风水不佳的原因。古人希望通过改善合浦的风水,来使文脉与科举顺利发展,当时的知县刘行义主持修建此塔。明崇祯《廉州府志》中这样记载着合浦文昌塔的伊始:“廉之西南隅无岗,江流斜去,行家所忌,民无贮蓄,科目寂寥,乃请于抚按造塔以镇之……成塔名文昌,义取丁火之文明也。”在建造文昌塔时,古人将朱砂和牛胶混煮,用作塔身的红色,经久不衰,寓意祈求金榜朱批;米白色的墙体和边角,则是在告诫廉州学子,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都需要清清白白。

而关于文昌塔的建造,民间更流传着一则充满奇幻色彩的传说:古时廉江河湾有灵犀出没,庇护百姓免受水患。官府听信风水先生之言,认为犀牛栖息处是“龙脉”,恐出帝王威胁朝廷,遂在河湾高处建塔镇压。每当夕阳西下,塔影如七节钢鞭抽打犀牛,迫其逃离。这一传说虽荒诞,却印证了古人通过建筑改造风水、祈求文运昌隆的集体心理。

岁月流转,文昌塔历经风雨洗礼,却始终屹立不倒。清代的洪水曾猛烈冲击塔基,民国的战火也曾让它伤痕累累,但在一代又一代合浦人的守护下,它一次次化险为夷。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成为合浦的文化图腾。

这座古塔,以沉默的姿态,在时光的长河中,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传奇,也守护着合浦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

本报全媒体记者: 何美 姚浩燕

编辑:罗钊毅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市融媒体中心享有版权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须取得书面授权。对侵权行为,本中心将采取维权措施。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

法律顾问:广西海望律师事务所

吴松周 简家艳 李仕伟 0779-320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