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歇脚充电、能防暑避寒,休息时不耽误接单,送单时发现问题找社区……海城区海角街道在北部湾西路社区创建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不仅为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更是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社区治理关系。(详见《北海日报》4月22日二版《“友好社区”暖“新”更暖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海城区海角街道大力实施“双向服务”治理模式,在北部湾西路社区创建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以暖心服务增强新就业群体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从城市的“服务者”转变为社区的“共建者”。这是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也是对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的鲜活诠释。
新就业群体是城市运转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为城市服务的“毛细血管”,无论是风雨中的快递小哥,还是烈日下的外卖骑手,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城市的每个角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然而在辛勤付出的背后,也存在着职业保障方面不足以及日常工作中休息场所、充电设施等基础需求的短缺。海城区海角街道打造“友好小区、商圈、街区、楼宇”四大场景,设立“暖心驿站”“骑手加油站”,让他们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找到一方憩息天地,使“进门难”“找路难”“充电难”等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这些暖心举措体现了对这一群体劳动价值的认可与尊重,也彰显了城市治理的温度与包容。从饮水机、医药箱到专属停车位,这些看似细微的设施,实则是城市文明程度的直接体现。
社会治理共同体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共同体、认同共同体。海城区的实践突破了单纯物质供给的局限,探索出了一条“服务—融入—共建”的良性循环路径。社区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家”的温暖,新就业群体则以主人翁姿态反哺社区建设,主动化身“流动网格员”,积极主动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和志愿服务。二者形成了互利共生的治理生态,既拓展了基层治理的覆盖面,又提升了治理的精细度,实现了治理效能与群体获得感的双重提升。正如北部湾西路社区党委书记黄家丽所言,这种模式激活了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奔赴”。
从“服务对象”到“治理力量”,海城区“友好社区”的实践启示我们:现代城市治理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改善,更需要治理理念的革新;不仅需要单向的服务供给,更需要双向的参与互动。唯有如此,才能让包括新就业群体在内的所有城市建设者,都能在共建共治中共享发展成果,真正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追求。
当每一位普通市民、每一位新就业劳动者,都能在日常中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这样的社会治理创新才真正把握住了新时代的精髓,这样的社会才当得起“友好社会”的称号,这样的城市才配得上“人民城市”的定位,这样的发展才称得上“高质量发展”。期待更多“友好社区”为基层治理赋能,让城市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扶建邦)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市融媒体中心享有版权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须取得书面授权。对侵权行为,本中心将采取维权措施。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
法律顾问:广西海望律师事务所
吴松周 简家艳 李仕伟 0779-320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