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事
文明新风润北海 破旧立新绘新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清晨的海城区赤西村,阳光洒在整洁的村道上,几位村民正带着研学团队参观农事旧物展览馆。讲解员梁大姐自豪地说:“去年我们村靠旅游和研学增收76万元,大伙儿现在比的是谁家门前干净、谁家红白事办得简朴!”从昔日的贫困村到如今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赤西村的蝶变正是我市近年来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我市以破立并举的治理智慧,将“摒弃铺张浪费、弘扬节俭新风、倡导生态殡葬、培育文明家风”融入城乡发展脉络,通过制度引领、文化浸润、群众共治的多元路径,推动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让乡村焕发活力、百姓收获实惠、文明生根发芽,绘就了一幅“乡愁有温度、发展有质感”的北海新风画卷。

群众共治:板凳上议出新规矩

临近月底,在合浦县星岛湖镇总江村的古榕树下,村干部老陈按时来参加村里每月举行的“板凳议事会”,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共同商讨村里的治理问题。2023年,作为全区移风易俗试点村,总江村推广“五个统一”工作法,村民们在“板凳议事会”上共同商讨,定下红事不超15桌、白事不超5桌,彩礼不超3.8万元,亲属随礼不超200元的建议标准。如今,村里设立“积分超市”,简办红白事能换胭脂红番桃苗,老陈家用积分换的果苗今年已挂果,“省下的彩礼钱投到果园,增收可比面子实在!”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这样的民主协商场景在北海乡村已成常态。铁山港区南康镇秋风塘村将议事桌搬到百年秋枫树下,银海区平阳镇东山村用壮语山歌传唱村规,海城区高菜村把廉政承诺书贴进文化长廊……全市377个村(社区)因地制宜创新治理模式,通过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式,共同解决乡村发展中的问题,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人。

文化赋能:老调新唱树新风

“推进移风易俗,村规民约是保障;破除陈规陋习,创新方式是关键……”在铁山港区,有一支“卖鸡调”宣讲队,由50多名“卖鸡调”专业艺人组建而成,他们活跃在铁山港区的田间地头,将厚养薄葬、勤俭节约编进传统曲调,诙谐的方言唱词逗得老人们直拍腿:“比开会念文件有意思多了!”

在合浦县山口镇永安村的古戏台上,62岁的木偶戏艺人陈伯手指翻飞,提线木偶“阿福”正摇头晃脑地唱着新编唱段:“嫁女莫讲金和银,夫妻同心土变金……”2023年以来,这样的木偶戏巡演已办了12场,场场爆满,村里简办婚宴的家庭也从不到三成涨到九成。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也是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移风易俗的内容融入传统曲艺中,还通过举办文艺演出、书法绘画展览、民俗文化节等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观,让群众在欣赏文化的同时,接受文明新风的熏陶。

民生礼包:婚丧减负群众喜

5月20日,洋溢着幸福笑容的小林夫妇成为了婚俗新风的践行者。他们摒弃了传统的豪华婚车队伍,选择用装饰一新的公交车接亲。当公交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收获的是满街的祝福与羡慕的目光。小林感慨地说:“婚车绕城一圈,不仅收获了大家的祝福,还比租豪车节省了一大笔费用,这笔钱我们计划用来度蜜月,让我们的爱情之旅更加甜蜜。”

据统计,自婚俗改革推行以来,我市新人的婚礼平均花费大幅降低,降幅超过了30%。这一变化意味着众多家庭不再需要为高额的婚礼费用而发愁,能够更加轻松地享受婚礼带来的喜悦,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婚后的生活中。

婚俗领域的变化令人欣喜,丧葬领域的改革同样成效显著。自2013年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以来,全市共有7190位逝者长眠花坛下、碧波中;自2019年印发《北海市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减免实施办法》以来,共为全市1.5万名逝者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用1906.6万元,白事操办时间由平均3天缩减到1天,这不仅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更让丧事回归了缅怀逝者、寄托哀思的本质。

沃野新景:文明乡风助振兴

5月26日,阳光洒在银海区宁海村的万亩果蔬基地上,连片的大棚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宛如一片充满希望的海洋。大棚内,翠绿的辣椒挂满枝头,散发着清新的气息。村民李大哥正熟练地将刚采摘下来的辣椒装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感慨地说:“以前种地全靠天吃饭,一年到头收成没个准儿,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好了,村合作社不仅教我们种植技术,还帮忙找销路,去年我家大棚收入达到了12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李大哥的喜悦并非个例,如今,这种“精神物质双丰收”的场景在北海的广袤乡村正连片涌现。在铁山港区,金鲳鱼养殖户们正借助电商的东风,将新鲜的海味远销东南亚;合浦县石康镇大庄江村的发财树成了“文明树”,村民议事会上讨论完村务就交流修剪技术;海城区流下村则将艺术与乡村旅游完美融合,村里建起了艺术家工作室,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前来创作,游客们漫步在村子里,可以在油画架前驻足,聆听村民讲述当地的民俗故事,感受乡村的独特魅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文明乡风是保障。近年来,我市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文明乡风建设。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评选文明家庭和道德模范等方式,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在文明乡风的滋养下,我市乡村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8900万元,较2023年增长14.8%,全部达到8万元以上,村平均收入23.63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村有19个,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红白事“减负”到精神文化“增富”,从陈规陋习“退场”到文明新景“登台”,我市正用润物无声的实践,在北部湾畔书写着乡风文明的新时代答卷。

全媒体记者:杨菲菲 

编辑:罗钊毅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市融媒体中心享有版权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须取得书面授权。对侵权行为,本中心将采取维权措施。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

法律顾问:广西海望律师事务所

吴松周 简家艳 李仕伟 0779-320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