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私家车和网约车尚未普及,清明时节便是汽车客运站的“高光时刻”。如今的客运站早已走下巅峰,成了“夕阳产业”。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尽管客运站和客运班线目前处于持续亏损状态,但为了“一个也不能少”的乘客群体,汽车客运行业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积极“回血”,通过“车头向下,服务农村”“稳主强副”等办法,踏上了一条自救之路。
曾几何时,汽车客运风头无两
清明节前后,北海市二运汽车站的客流量虽然较平时有所提高,但每辆客车里的座位都难以满座,个别班线的实载率甚至达不到一半。这一幕“触景生情”,二运站站长王敏总会忍不住跟身边同事聊起那段辉煌的岁月。
北海二运汽车站是北海祥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汽车站。该车站在原基础上于2002年扩建完成,并于2004年经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对外开放经营。
“2008年至2009年是车站最辉煌的时候,当时我们有近300辆客车,省际、市际、县际等班车线路30多条,其中不乏北海直达山东、河南、云南等省市的长途班线。”王敏说,当时车站日均售票额近9万元,旅客日均吞吐量7000人左右,售票额高达3200万元/年。
南珠汽车总站是广西运德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客运站,也是目前北海市规模最大的汽车客运站。2010年11月19日正式开业后,南珠汽车总站的业绩一路攀升,并在2014年达到巅峰。当年的南珠汽车站进站客车326辆,经营客运班线80条,班线辐射广西区内外30多个大中型城市和100多个县市,并拥有跨国班线北海至越南河内,全年营收达2259.27万元。
经历巅峰,逐渐走向衰落
2013年年底,随着南宁至北海高铁动车开通,北海正式进入高铁时代,客运站也迎来了重大转折点:在高铁的冲击下,客运站的整体客流量开始出现下滑。此外,私家车、网约车逐渐增多,自驾游的兴起等因素,都使得客运站经营走向低谷,而三年疫情的影响,更让客运站的经营雪上加霜。
2022年,二运站部分班线在缩减班次的情况下,仍面临亏损,如北海至南宁机场班线,尽管从每天12班缩减至4班,在未算车辆折旧费的情况下,该班线营运所耗的燃油费、过路费和管理费用的亏损仍接近80万元。虽然眼下的经营情况有所回暖,但客运站的年售票额只能达到最高峰时期的20%,班线从30多条缩减到20条,车辆也只有110多辆。
“南珠汽车总站在2014年达到巅峰后,2015年就开始走下坡路,营收逐年下跌。至2022年,车站累计关停线路达61条,进站车辆锐减至110辆,当年亏损接近200万元。今年春运期间,车站收入与去年同比下降19.82%。”南珠汽车总站总站长邓国荣说。
邓国荣告诉记者,受三年疫情的影响,公路客运站的客运班线时不时被停运,加之乘客出行习惯逐渐发生改变,转向网约车或高铁。如今班线虽恢复运营,但已无法让这些乘客“回心转意”。
必不可少,务工旅运“中转站”
虽然汽车客运“日落西山”,但目前仍是客运市场不可或缺的一环。县区间出行的人员,特别是对于从农村前往市外务工的人员,汽车客运仍是他们的主要出行方式,客运站也必然要承担起农村道路客运和长途旅客运输“中转站”的角色。
“市际动车的开通虽然冲击了长途道路班线,但动车的票价要比汽车贵,且只能直达市区内动车站,而汽车客运能直达乡镇,如东莞凤岗、深圳蛇口等。”市道路运输服务和信息中心运输科副科长吴钟翟告诉记者,务工旅客的目的地通常是市郊或乡镇的工厂,他们携带的行李也比较多,坐动车需要多次搬运行李,而汽车客运则可以大大减少这一麻烦。对于务工旅客而言,汽车客运一般是出行首选。
据悉,自客运站陷入经营困境以来,市交通运输局便开始引导客运站做好转型自救工作。如结合交通运输部的工作要求和北海客运市场的实际需求,引导客运站“车头向下,服务农村”,和信客运中心的班车主要发往合浦县城及部分乡镇,二运站的班车主要发往铁山港区等等。同时,中心还积极主动做好促进农村道路客运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工作,如各道路客运企业农村客运补贴的数据收集和统计,以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发放等。
困难重重,拓展服务自救
面对重重困难,北海的客运站及运输公司也已开始积极自救。
北海市祥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黄家仁告诉记者,公司通过使用电动汽车替代柴油车,降低70%的能耗成本,实现成本“节流”。开源方面,公司在维持各条班线正常营运的同时,通过经营多个品牌汽车销售4S店,为铁山港区部分企业提供通勤车及各项相关包车服务等多元化经营方式实现创收,并以此“反哺”二运站和各条农村班线的经营。
为摆脱困境,广西运德集团推出了“稳主强副”的战略,通过出租闲置站场,盘活和利用好站场资源,提供汽车租赁服务、为北海各大中专院校提供通勤车服务等措施来创收。
“在通过副业创收的同时,我们也通过整合班线资源,全力稳住客运主业的发展,在高铁尚未覆盖的线路上努力求生,比如将北海至浦北、玉林、湛江、海口、三亚等线路打造成精品线路,通过为乘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尽最大努力留住乘客。”邓国荣说。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