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鲛人原型或为合浦疍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鲛人是一种常见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生灵,其文学形象为:生活在南海,善于纺织“鲛绡”,哭泣时泪水变成珍珠。过往史家多认为鲛人就是美人鱼,我对此有不同观点。

史籍关于鲛人的记录主要集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几条记述出自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和南北朝时期梁任昉的《述异记》。《博物志》对鲛人形象的记载为:“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出珠。”《述异记》的记载则为:“扬州有蛇市,市人鬻珠玉而杂货鲛布。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鲛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郁林郡有珊瑚市,海先市。珊瑚树,碧色,生海底,一株数十枝,枝间无叶,大者高五六尺,至小者尺余。蛟人云:海上有珊瑚宫。汉元封二年,郁林郡献瑞珊瑚。”

不难看出,鲛人的基本特征有以下3个:“栖居水中”“提供珍珠并直接参与贸易”“纺织特殊布料”。对比这几条文献记载可知:鲛人无疑居住在南海,《述异记》记载中的“扬州”并非今天的江苏扬州,而是指东汉十三州中的“扬州”。东汉时期,全国划分为13个州,其中扬州几乎包括整个淮河以南、南海以北的广大地域,自然也包括今天的岭南地区。鲛人既然具备离开海水、行走于陆地从事商贸的能力,显然不是那种上半身人、下半身鱼的纯水生美人鱼。认为鲛人长得和美人鱼一样,是现代人缺乏根据的想象。至于那些所谓“《山海经》记载了鲛人”的说法,则是把“人鱼”简单地当成鲛人了。查阅《山海经》可知,人鱼的形象为:“其状如䱱鱼,四足,其音如婴儿。”显然没有人类特征,反而指向两栖类大鲵,晋代郭璞在注解时也指出:“或曰,人鱼即鲵也。”那么,鲛人的原型是什么呢?

遍览关于鲛人的史籍记载,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鲛人”经常通假“蛟人”。其中,较早记载蛟人的《汉武帝别国洞冥记》就称:“勒国贡文犀四头……此国去长安九千里,在日南。人长七尺,被发至踵,乘犀象之车。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蛟人之舍,得泪珠。则蛟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唐五代时敦煌《蚕延愿文》讲佛教祈蚕斋筵,记载为:“王母赐蚕之术,麻姑呈补茧之方,蛟人曳履以携盘,务女骞裳而操使”,也把这辅助织布的神祇说成“蛟人”。结合《六臣注文选》的:“鲛人龙属人状,居于水底”一语判断,鲛人极有可能不是“鲛鱼人”,而是“蛟龙人”。

宋代《太平御览》收录了“鲛人”条目,将其视为南方某一少数民族。居住在南方、“龙属人状”,且“栖居水中”“提供珍珠并直接参与贸易”“纺织特殊布料”,这无疑地指向了疍民,尤其是合浦疍家。早在汉代,合浦郡就以盛产珍珠闻名于世。于慎行《闽广平贼露布》:“烟迷合浦,鲛人泣明月之珠”,就认为合浦珍珠是鲛人提供的。

鲛人是“龙属”,古人也认同疍民是龙属。如屈大均《广东新语》称:“蛋(疍)妇女皆嗜生鱼,能泅汓,昔时称为龙户者,以其入水辄绣面文身,以象蛟龙之子,行水中三四十里,不遭物害。今止名曰獭家。女为獭而男为龙,以其皆非人类也。”《广东新语》还指出:“南海,龙之都会。古时入水采珠贝者,皆绣身面为龙子,使龙以为己类,不吞噬。在今日人与龙益习,诸龙户率视之为蝘蜓(疍)矣。”疍民之所以被认为是龙属,是因为该群体会通过纹身来象征蛟龙,祈求下海时免于遭到鱼龙伤害。同时,疍民也自认是龙的后裔。

疍民是采珠的好手。南宋蔡絛的《铁围山丛谈》称:“凡采珠必疍人,号曰疍户,丁为疍丁,亦王民尔。特其状怪丑,能辛苦,常业捕鱼生,皆居海艇中,男女活计,世世未尝舍也。”虽然现实中的疍民不可能流泪成珠,但冲出咸水、把珍珠自体内吐出,作为“流泪成珠”原型却相当合理。基于上述理由,我主张鲛人的原型为合浦疍民。


编辑:许苏文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