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2月至次年4月是在涠洲岛附近海域观鲸的最佳时间。日前,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联合发布《涠洲岛观鲸指南》,为广大市民游客打开了正确的观鲸方式。
在涠洲岛附近海域活动的布氏鲸群,于2018年开始“游”进公众视野,给全国人民带来巨大“鲸”喜。从此以后,每年到涠洲岛一睹“鲸”彩的游客越来越多。如何规范观鲸活动,更好地保护布氏鲸群,是摆在当地政府部门和相关科研团队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据媒体报道,在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的组织下,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加强了对涠洲岛海域的生态监测和保护力度,积极与当地旅游企业和社区合作,共同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涠洲岛观鲸指南》的发布,为布氏鲸群在这片海域安居繁衍增添了一道“护身符”。
要让这道“护身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落实。据媒体报道,《涠洲岛观鲸指南》参考了全球主要的观鲸规范,制定了空中、岸基、船基和水下等4种不同的观鲸方式,提出了环境、设备和人员等必备的观鲸条件,详细阐述了观鲸技术和管理的具体规范。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宜对照规范,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布氏鲸群的前提下,依法科学设计、优化观鲸路线,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加大对指南的宣传力度,借助各媒体平台力量,创新多元传播模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指南进行全方位宣传解读,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此外,应加强对相关旅游从业者及船员的培训与管理,加大对非法观鲸活动的打击力度。通过多措并举,营造爱鲸护鲸、科学观鲸的浓厚氛围。
科研团队经过连续7年监测证实,涠洲岛布氏鲸群体已超过70头,是2018年发现数量的7倍。不断增长的数据表明,涠洲岛附近海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是布氏鲸的理想栖息及繁衍地。将鲸鱼(布氏鲸)之乡打造成北海新名片,是北海市人大常委会今年重点督办的市人大代表建议之一,目前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久久为功。对于市民游客而言,可以从学习观鲸指南着手,尽己所能助力。一方面,当好爱鲸护鲸、科学观鲸的践行者,观鲸时严格遵循指南,坚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原则,切莫以“大喊大叫、打闪光灯、向布氏鲸投掷物品包括食物”等方式刷“存在感”;另一方面,当好爱鲸护鲸、科学观鲸的宣传员、引导者,带动越来越多人自觉守护这群可爱的海洋生灵。
如果说“鲸现涠洲”是大自然的馈赠,那么“‘鲸’喜常在涠洲”则需要我们积极作为方能实现。相信随着观鲸指南推而广之并转化为公众的自觉行动,以及持续不断的生态保护措施落地落实,我们将会迎来更多“鲸”喜,目睹更多“鲸”彩,鲸鱼(布氏鲸)之乡名副其实,成为北海永不褪色的生态“金名片”。(闲云)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